制造業企業降成本正迎來新一輪(lun)精準施策(ce)。日前,廣州(zhou)市出臺10大方(fang)面59條措施,覆(fu)蓋制造業企(qi)業降低稅收、用地(di)、社保(bao)、融資成本等多(duo)(duo)項(xiang)內容。此前,包(bao)括(kuo)重(zhong)慶(qing)、廣東在(zai)內的多(duo)(duo)地(di)也出臺相(xiang)應政策(ce)禮包(bao)。在(zai)降稅減費(fei)政策(ce)組(zu)合拳外,多(duo)(duo)地(di)也將推動制造業高質(zhi)量發展、支持(chi)傳統產業轉型(xing)升級納(na)入支持(chi)政策(ce)重(zhong)點。
中國信通院兩化融合研究所工程師楊楠向《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制造企業多屬勞動密集型和重資產型企業,人力成本、土地、設備等要素成本占比高,水電煤氣等需求量大;同時,傳統制造業企業在資本市場不受青睞。
目前,多地在精準施策上下足功夫,將降低稅收負擔,降低土地、社會保險、用電、運輸成本等納入其中。例如,廣州市新增了企業所得稅按最低應稅所得率征收、允許按規劃用地圍墻內面積出讓工業用地等政策措施。“目前出臺的政策面向制造業的實際痛點,針對性很強。”楊楠說。
此外,多地將制造業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納入政策重點。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盤和林向《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制造業降成本要分行業、分類型制定具體政策。“總體來說,在土地價格、電價、制度性交易成本等方面,企業降成本的空間還很大。”
值得關注的是,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支持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等也成為多地政策的重頭戲。例如,廣州市對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和綠色化技術改造重點支持,開展傳統產業綠色轉型升級試點,推動工業互聯網發展等。
“在降本的同時,推動制造企業提質、增效、創收,進而實現轉型升級,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楊楠表示,在政策的具體落地上,一是需要打通各個部門和環節可能存在的障礙,保證政策能夠真正降低企業成本;二是要注意覆蓋大中小各類企業,防止中小企業“看得見、靠不上、摸不著”;三是政策執行要注意實時跟進,一旦發現執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要及時做動態調整。
工信部賽迪智庫工業經濟研究室副主任韓建飛向《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在出臺財政補貼等“硬政策”的同時,也要注重改革體制機制方面的“軟環境”打造,優化制造業企業流程、制度、機制等方面的營商環境,譬如面向中小制造業企業營造充分競爭的融資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