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拋出(chu)500億美元征(zheng)稅(shui)產品(pin)建議清單,到聲稱(cheng)考慮再對中國1000億美元出(chu)口商品(pin)加(jia)征(zheng)關稅(shui)——美方(fang)主動挑(tiao)起貿(mao)易(yi)爭端(duan)的背后,“焦慮”心理(li)愈發(fa)凸顯。專(zhuan)家表示(shi),美方(fang)的“焦慮”不僅來(lai)(lai)(lai)自于中國科(ke)技和經(jing)濟(ji)快速(su)發(fa)展所帶來(lai)(lai)(lai)的壓力,而且來(lai)(lai)(lai)自于中方(fang)迅速(su)堅(jian)決的反(fan)擊,以及貿(mao)易(yi)摩擦(ca)可能(neng)給美方(fang)帶來(lai)(lai)(lai)的損害。
“焦慮”之一:中國制造正在由大轉強
美國日前公布的對華301調查征稅產品建議清單中,高端制造業成為主要對象。這份涉及中國500億美元出口的清單涵蓋了信息和通信技術、航空航天、機器人、醫藥、機械等多個行業。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葉輔靖認為,美國拋出的貿易逆差、強制技術轉讓等說辭都是借口和幌子,其目的不僅是為了限制我國相關商品出口,更是阻遏我國高端產業發展和經濟轉型步伐。
美方此前已在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將中國定位為“競爭對手”,并頻頻阻礙中國企業對美投資,如今又擬對中國進口商品大規模征收關稅。業內人士認為,一系列舉措折射出美國對中國經濟和科技等方面發展所感到的壓力和“焦慮”。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濟發生了很大變化。中國從原本在世界經濟總量中占有1.8%到現在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中國的科技創新也發展迅猛,很多領域從跟跑逐步走向并跑,部分領域實現領跑。
《中國制造2025》也因此成為美方在301調查報告中的指責對象。“毋庸置疑,《中國制造2025》通過提升技術創新能力推動中國制造由大變強,但這一過程中中國政府的關鍵作用是打造開放協同的技術創新生態系統,而不是插手技術轉讓,這一規劃本身沒有違反任何原則。”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說。
業內人士認為,種種跡象表明,美國已經從戰略“焦慮”走向戰略誤判,目前已是自亂陣腳。
“焦慮”之二:中方反制措施“直擊要害”
美國在貿易保護主義的道路上一意孤行,我國堅決反對并予以回擊,先是宣布對美7類128項進口商品中止關稅減讓義務,緊接著發布擬對美大豆、汽車、飛機等14類106項商品加征25%關稅的反制措施,“出拳”直擊美方“要害”。
“中方日前公布的反制措施,將戳中美國‘痛點’。美國的大豆、汽車、飛機等產品對中國市場有很強的依存度,如果貿易摩擦繼續升級,美國得認真估量一下后果。”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王孝松表示。
以大豆為例,2017年,美國對華出口量達3286萬噸,占美國大豆總出口量比例高達62%。關稅的增加無疑將推高美國大豆出口價格,也將削弱美國大豆在華競爭力。
“大豆等農產品雖然單價不高,但打擊起來影響群體廣泛。”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說。
中國已成為美許多產品的重要海外市場。中國商務部去年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中國是美國飛機、大豆的第一大出口市場,汽車的第二大出口市場。2016年美國出口的62%的大豆、17%的汽車以及約25%的波音飛機都銷往中國。
白明說,除大豆外,清單包括了汽車和飛機等單個價值較大且附加值高的產品,是打擊美國汽車和飛機制造業的“一記重拳”。
“焦慮”之三:貿易摩擦升級美將“作繭自縛”
展望未來態勢,專家表示,如果美國繼續貿易保護主義行徑,中國必定堅決回擊,將采取新的綜合應對措施捍衛自身利益。
“中國正在擴大服務貿易的開放,但如果美方逼迫中國反擊的話,勢必將失去中國這個大市場。”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余淼杰說。
目前,中國是美國服務貿易最大順差國。商務部數據顯示,過去十年間,美國服務業對華出口增長了5倍。在旅游、教育、電影、圖書等領域,美國企業從中國獲得了高額利潤。
王孝松分析說,美方列出的清單上,很多是在華美資企業生產的高新技術和先進制造產品,加征稅率其實是“害”了自己的企業,會導致美國企業將在華市場份額拱手讓人。
美國官方數據顯示,美國在華投資存量約925億美元。僅2010年至2015年,美資企業海外銷售額增長的三分之一都來自中國。
中國多次表(biao)示(shi),無論外部壓力(li)如(ru)何,中國將繼續堅定不移地推(tui)進改(gai)(gai)革開(kai)放(fang),這將推(tui)動中國進一步開(kai)放(fang)國內市(shi)場(chang)和擴大進口。專(zhuan)家認(ren)為,美(mei)方如(ru)果繼續單方面升級貿(mao)易摩擦,將無法享受(shou)中國改(gai)(gai)革開(kai)放(fang)帶來的(de)紅利(li),最(zui)終會“作繭自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