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機械工業部副部長 沈烈初
中國共產黨建黨九十六年中,建國前二十八年及后三十年,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使中國真正的站起來了,改革開放后的三十年,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經幾代人的努力,使中國富起來,并做出了“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以十九大習近平新時代為標志,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國人民走上富強起來的道路,并做出兩個發展階段的設想:第一階段從2020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階段,即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國家”,“中華民族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于世界之林”。
一、機床工具行業發展史
回顧機床工具行業發展的歷史,在建國后三十年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建立了以”十八羅漢”骨干機床企業形成的金屬加工機床體系;以哈量,哈一工,成量,上工等一批骨干企業形成量刃具企業體系;以一、二、三、四砂輪廠等為骨干的磨料磨具行業體系;以青島鑄造,保定鑄造等為骨干的鑄造機械體系;以及以北京機床研究所等的“一類”研究所,以骨干機床廠的技術研發中心所謂“二類所”為主,面向分行業的研發體系,真正起到了作為裝備工業的“總工藝師”的工作母機作用,為國民經濟發展起到了基礎性擔當,下面用四個案例說明。
第一,精密機床會戰。精密機床是國家的戰略資源,1958年國務院成立了“六人領導小組”,領導精密機床研發及產業化的工程,就花了2億美元。從1958到1963年,五年中研發成功五、六十個新品種,有的實現了產業化,包括高精度齒輪磨床、螺紋磨床、絲錐磨床、剃齒刀磨床、高精度外圓鏡面磨床、高精度內圓及平面磨床、單柱及雙柱坐標鏜床系列、分度板磨床、長刻線機、圓刻線機等,而且可以批量生產,大大提高了機床工具行業研發及技術水平。當時我國精密機床的水平,與日本精密機床技術水平基本相當,總的品種數量也比日本多,有少數品種不及日本三井精機。因此涌現出機床行業的兩個“明珠”,即上海機床廠及昆明機床廠。
第二個案例是裝備二汽10萬輛能力的5噸卡車,有些是為軍用的,在1970年前后,動員全體機床工具企業,為打破國外的封鎖,研發一批新裝備,僅數年時間,為二汽提供了369種7664臺高效、專用、專門化機床設備,包括了34條組合機床自動線,6條回轉體自動線。按數量計滿足二汽占96%,按價值比占80%左右,又一次大大提高機床工業的整體水平,原一機部及國務院的領導稱之為“聚寶”。
第三個案例為“三線”建設,1964年開始,根據中央的決定,組織骨干機床工具企業,將用老廠分遷和對口包建的辦法,在中西部地區新建了33個工廠,當時的口號是“好人好馬上三線”,把機床工具企業的主要“精華”遷移到三線地區。使東、中、西部機床工具行業體系分布比較合理,可以協同發展。如當時上機遷建秦川與漢江機床廠,南京機床廠包建成都的寧江機床廠,沈一機包建的天水星火機床廠等,今天牢固的屹立在西部地區。
第四個案例,為了提高機床企業自己的工藝水平,全行業分工合作發揮各自的優勢,研制機床行業八大關鍵零部件加工用母機,其精度比普通產品要提高一個數量級,即床身導軌、主軸箱(含走刀箱)、主軸(包括主軸頸超精加工,及主軸的錐孔)、齒輪副、渦輪副、絲杠副及精密套筒,出了一批成果,因文化大革命而中止,這就是當時提出機床行業要自己武裝自己,提高工藝水平的“母機論”,即制造“母機”的“母機”。
在中國站起來的過程中,機床工具行業的全體職工,以高度責任心與擔當,為國民經濟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但整體上講,與國際水平還有一定差距,特別是數控系統與高端數控機床,我們還不能生產。
二、反思怎樣涅槃重生
在改革開放后,中國富起來的過程中,由于機床工具行業作為競爭性行業,一方面受到國外先進的機床工具的挑戰,并大量進口,又同時受到市場經濟的沖擊,骨干機床工具廠開始分化,全行業經歷過幾次大起大落,一些骨干機床企業也經歷過大起大落。每個機床工具企業的領導,在同一政策下,在同一大環境中,充分表現出智慧及掌控能力,每個企業都表現得淋漓盡致,有的破產了,有的被兼并了,有的生存下來,反過來又出現了一批新生的民營企業,屹立在機床工具行業的舞臺上,應該反思總結。
在改革開放初期,行業中一些企業家都在進行探索,如何利用改革開放的機遇與紅利,使自己的企業得到發展,如:一些企業采用合作生產,貼牌返銷的手段,或與國外知名企業合作,光機出口。外企再加上數控系統后外銷等,如濟一廠與日本馬扎克合作,南京機床廠與德國Trallb合作生產。這些都是很好的案例,既大大提高了企業的工藝水平,又賺得了外匯。涌現出濟一的朱錫全廠長、南京機床廠的呂天祿廠長等一批有名人物,受到行業的矚目,可惜的是,在第二代或第三代的接班人手中,就敗下來了,到現在還翻不過身來。有的企業借用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辦法,來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如濟二廠引進美國威爾遜的壓力機技術,得到了很大成功,經過濟二廠幾代領導的努力,不改初心,一張藍圖執行到底,因而濟二廠的壓力機可以屹立在世界壓力機行業之林;到后來又發展到若干骨干企業利用技術與資金優勢,涉足兼并世界上有名的機床企業,試圖利用這個舉措,快速提高企業水平,融入世界機床行業,進行國際化的探索,如沈機集團兼并德國有名的SCHIESS,北一機兼并德國著名的WALDRICH COBURG,至今已有十余載歷史,其得失如何,值得總結,為什么還救不了與發展不了這些母公司呢?同樣大連機床集團兼并美國INGESOLL RAND,不知什么原因好像并沒有起色。
在向市場經濟轉型,或頭腦發燒或決策錯誤或錯誤判斷形勢,致使一些企業陷入困境。如上世紀80年代中葉,曾被部、省、市表揚的產品數控化率最高的沈三廠,因數控機床質量差,用戶極不滿意,導致“十八羅漢”第一個破產,被戲稱“成也數控,敗也數控”,要引以為戒。齊一民營化以后,多次變換老板,這些老板大多目的是所謂“資產經營”,沒有做強母機的事業心;齊二轉變換了央企的“婆婆”,目前并不樂觀,某些十八羅漢廠做大了,進入所謂實行多元化戰略要做大并不做強的誤區,造成資金鏈斷裂;兩顆“明珠”失去光芒,特別昆機是一個上市公司,多次換了“婆婆”,仍沒有起色,現在“婆婆”還想把昆機轉手,悲哉!但最近聽說生產平面磨床的杭機也解體了。但欣慰的是出現了一批像精雕、大族、光洋、揚力、金鷺等一批新興民營企業,特別耀眼,這就是優勝劣汰進化論的結果吧!
在中國富起來的時代,機床工具行業幾起幾落波浪式前進,不僅體量大大增加了,水平也有所提高,可喜的是出現了像華中數控、廣數等專業數控系統制造企業,也出現了光洋、精雕、沈機的i5等一批自配的數控系統制造基地,與主機共同發展,光洋等高端數控機床制造企業的產品已進入軍工企業生產使用,形成了完整的技術鏈與產業鏈。
在進入中國強起來的新時代,機床工具行業相比較軍工裝備行業、高鐵、電工行業、海工行業等,其新目標、新征程面臨的體制機制、人員結構、技術儲備、發展模式等更多困難,可悲的是,一些企業領導還不知自己企業的問題在哪里,有一些同仁全賴客觀環境不利,而不反思自己主觀原因,怎樣能涅槃重生?為中國強起來起到“母機”的作用,希望行業的專家、企業家三思而后行。
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第一大機床工具生產國、第一大消費國、第一大進口國。但大而不強的現實,拖了國民經濟發展的后腿,雖有國家的04專項的支撐,出現了一批高端的數控機床及專用設備,為國民經濟發展作出貢獻,但仍改變不了機床工具行業發展的態勢,我不得其解,請教各位企業家與專家,是不是我的判斷是錯誤的,請賜教!
三、裝備工業的母機智能創造的基礎
裝備工業是為所有制造業提供:先進、實用、質優、價廉的成套裝備,它決定著各行各業制造業的水平。
裝備(bei)(bei)(bei)工(gong)(gong)業(ye)(ye)(ye)(ye)可以分兩類:一(yi)類是(shi)專用(yong)(yong)裝備(bei)(bei)(bei)工(gong)(gong)業(ye)(ye)(ye)(ye),如(ru)為(wei)國民經濟某(mou)種特定功能、需求提供裝備(bei)(bei)(bei),如(ru):飛(fei)機(ji)(ji)、船舶、海工(gong)(gong)、汽車(che)、高鐵(tie)、軍工(gong)(gong)等;另一(yi)類為(wei)通(tong)(tong)用(yong)(yong)裝備(bei)(bei)(bei)工(gong)(gong)業(ye)(ye)(ye)(ye),即為(wei)提供制造專用(yong)(yong)裝備(bei)(bei)(bei)的(de)工(gong)(gong)藝裝備(bei)(bei)(bei),也可稱之為(wei)基礎裝備(bei)(bei)(bei)工(gong)(gong)業(ye)(ye)(ye)(ye),如(ru)機(ji)(ji)床工(gong)(gong)具、重(zhong)型機(ji)(ji)械(xie)、儀器(qi)儀表、通(tong)(tong)用(yong)(yong)機(ji)(ji)械(xie)、機(ji)(ji)器(qi)人及(ji)“三基”產品,因此有(you)的(de)專家稱之為(wei)基礎裝備(bei)(bei)(bei)工(gong)(gong)業(ye)(ye)(ye)(ye)。
機(ji)床(chuang)(chuang)工(gong)具行(xing)業(ye)是制造專用(yong)及(ji)(ji)通用(yong)裝(zhuang)備(bei)所必需,因此有人把機(ji)床(chuang)(chuang)工(gong)具稱(cheng)之(zhi)為“母機(ji)”,為各(ge)裝(zhuang)備(bei)制造業(ye)提(ti)(ti)供鑄、鍛、焊、熱處理、表(biao)面處理及(ji)(ji)少無切(qie)削(含金(jin)切(qie)、壓力加(jia)工(gong)機(ji)床(chuang)(chuang))等工(gong)藝(yi)(yi)裝(zhuang)備(bei),原一機(ji)部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要求機(ji)床(chuang)(chuang)工(gong)具行(xing)業(ye)做各(ge)行(xing)各(ge)業(ye)制造業(ye)的(de)“總工(gong)藝(yi)(yi)師”,為它們發展提(ti)(ti)供工(gong)藝(yi)(yi)解決(jue)方案與工(gong)藝(yi)(yi)裝(zhuang)備(bei)。這就是建立機(ji)床(chuang)(chuang)工(gong)業(ye)的(de)“初心”與“使命”。
用這(zhe)個(ge)標準來(lai)衡量(liang),作為裝(zhuang)備工(gong)業(ye)(ye)(ye)需求的(de)(de)供給側的(de)(de)“母(mu)機”機床工(gong)具(ju)行(xing)業(ye)(ye)(ye)做到了(le)嗎?由于新(xin)(xin)時代發(fa)(fa)(fa)展(zhan)的(de)(de)環境、主要矛盾,與(yu)政(zheng)府(fu)的(de)(de)政(zheng)策不同(tong),因(yin)而機床工(gong)具(ju)行(xing)業(ye)(ye)(ye)在(zai)生(sheng)(sheng)(sheng)產(chan)方式(shi)(shi)、行(xing)業(ye)(ye)(ye)與(yu)企業(ye)(ye)(ye)結構,包(bao)括(kuo)領導的(de)(de)思維方式(shi)(shi)也發(fa)(fa)(fa)生(sheng)(sheng)(sheng)了(le)變化(hua)。特(te)別是在(zai)今天市場經(jing)(jing)濟進一步向深度、廣度發(fa)(fa)(fa)展(zhan),全球經(jing)(jing)濟一體化(hua)、自由貿易(yi)發(fa)(fa)(fa)展(zhan),新(xin)(xin)技術(shu)迅猛發(fa)(fa)(fa)展(zhan)、信息技術(shu)、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智能制造、人工(gong)智能、云平臺等應(ying)用,大大改變了(le)生(sheng)(sheng)(sheng)產(chan)方式(shi)(shi)與(yu)生(sheng)(sheng)(sheng)活方式(shi)(shi),新(xin)(xin)經(jing)(jing)濟、新(xin)(xin)生(sheng)(sheng)(sheng)態層出不窮(qiong),我們機床行(xing)業(ye)(ye)(ye)已作好了(le)準備嗎?尋(xun)找切(qie)入點有(you)成效嗎!特(te)別一些企業(ye)(ye)(ye)還在(zai)能否生(sheng)(sheng)(sheng)存(cun)線(xian)上掙扎,但(dan)必需考慮生(sheng)(sheng)(sheng)存(cun)與(yu)發(fa)(fa)(fa)展(zhan)的(de)(de)方略(lve)與(yu)策略(lve),近期來(lai)說就(jiu)是實現“中國制造2025”、“工(gong)業(ye)(ye)(ye)4.0”。
企(qi)業(ye)(ye)能否抓住(zhu)這個(ge)機遇,變(bian)“危”為(wei)“機”,能優勝而不(bu)被劣汰。要(yao)擺脫目(mu)前(qian)的(de)困(kun)難(nan),又要(yao)謀發展(zhan),關鍵在人(ren),特別是企(qi)業(ye)(ye)領導轉換(huan)觀念(nian),把握住(zhu)“新時(shi)機、新思(si)想、新征程(cheng)、新目(mu)標”指(zhi)導企(qi)業(ye)(ye)脫困(kun)與(yu)發展(zhan)。特別要(yao)分析(xi)透自己企(qi)業(ye)(ye)面臨深層次的(de)矛(mao)盾、人(ren)員(yuan)思(si)想狀態,物質條件,轉換(huan)觀念(nian),做出決策,強化執行力,才能有所奏(zou)效。
四、“中國制造2025”已變為國家意志
“中國制造2025”的內容就是“兩化融合”“智能制造”,這也是德國工業4.0的核心。兩化融合分三大部分,第一是產品的兩化融合,即產品要實現數字化、網絡化控制,然后智能化。第二是生產過程管理采用數字化與網絡化技術,即信息化技術,然后才是智能化管理,第三生產過程使用的裝備的數字化、網絡化,然后是智能化。這兩年我考察學習了二三十個不同行業,不同規模的企業,有的企業采用信息化進程已有二十多年歷史,取得極大成就,其目的就是提高研發速度及成功率,縮短生產流程,加速資金流與物流,壓縮庫存,盡可能實施定制化,節約成本,縮短交貨時間,實現銷售后,加強維保服務,在用戶使用的在役產品進行實時控制及預警,使用戶使用的產品提高使用率,為用戶創造更多的效益,實現“雙贏”。
一般說(shuo),一個(ge)車(che)間(jian)為基礎單(dan)位,實現信(xin)(xin)息(xi)化(hua)(hua)管(guan)(guan)理,必須(xu)改(gai)變、優化(hua)(hua)全生命周期的(de)生產流程(cheng),引入精益生產,實施準時化(hua)(hua)管(guan)(guan)理,信(xin)(xin)息(xi)化(hua)(hua)管(guan)(guan)理,才能(neng)有(you)效。為信(xin)(xin)息(xi)化(hua)(hua)而信(xin)(xin)息(xi)化(hua)(hua)是沒有(you)什么效果(guo)的(de)。目前我國兩化(hua)(hua)融合的(de)水平還就(jiu)是工業3.0水平,即信(xin)(xin)息(xi)化(hua)(hua)(數(shu)字化(hua)(hua)、網(wang)絡化(hua)(hua))管(guan)(guan)理,離智能(neng)化(hua)(hua)還有(you)很長的(de)一段路要走。只有(you)信(xin)(xin)息(xi)化(hua)(hua)+人(ren)工智能(neng),才能(neng)逐(zhu)漸進入工業4.0時代。
信息化(hua)(hua)(hua)管理分4個(ge)層(ceng)次(ci),一(yi)是管理層(ceng)(PLM、ERP等),二是執行(xing)(xing)層(ceng)(MES系(xi)統(tong)(tong)),以(yi)上構(gou)成(cheng)(cheng)所(suo)為“后臺系(xi)統(tong)(tong)”,三(san)是控制(zhi)層(ceng)(PLC、DCS,IPC等),四是現場層(ceng),包括數控機(ji)床、機(ji)器人、數字(zi)化(hua)(hua)(hua)量儀、3D裝備,智能專用設備,智能物流與(yu)倉庫、各種(zhong)智能傳(chuan)感器等實(shi)(shi)體(ti)(ti)。第一(yi)二層(ceng)形成(cheng)(cheng)虛擬(ni)(ni)系(xi)統(tong)(tong);三(san)四兩層(ceng)放在車間構(gou)成(cheng)(cheng)實(shi)(shi)體(ti)(ti)系(xi)統(tong)(tong)。一(yi)二三(san)四層(ceng)也(ye)就是構(gou)成(cheng)(cheng)的(de)所(suo)謂實(shi)(shi)體(ti)(ti)虛擬(ni)(ni)系(xi)統(tong)(tong)(CPS),虛擬(ni)(ni)系(xi)統(tong)(tong)把流程優化(hua)(hua)(hua)后,就使(shi)實(shi)(shi)體(ti)(ti)系(xi)統(tong)(tong)更加有效地工作(zuo)。綜上所(suo)述,我們的(de)機(ji)床工具行(xing)(xing)業提供符合(he)信息化(hua)(hua)(hua)與(yu)智能化(hua)(hua)(hua)生產的(de)要求,這就是工業3.0、工業4.0的(de)基礎。
五、吸取經驗教訓為新時代做出新貢獻
筆者文章分兩部分,上篇是剖析:用8個字案例來說明機床工具行業的現狀,并對刀具、量儀、功能部件的分析引發的擔憂。下篇是思考:一、受“GDP論英雄的思想影響”,也受過去計劃經濟時代因素的傳承,中國主流企業步入“大而全”經營模式,只考慮求大,我們兩家企業進入全世界機床排序的前十名,其中一位還曾經是第一名;二、人,特別是領導人的指導思想與素質,決定企業的興衰;三、功能部件的孱弱造成機床行業的基礎不牢;四、可靠性、精度一致性和保持性是國產機床的軟肋;五、不熟悉使用工藝,又不太懂得切削理論,這又是金切機床的軟肋,也是軟實力不強的表現;六、全壽命優質服務,大力發展制造業服務業不夠;七、發揮“04專項”“四兩撥千斤”的作用,要惠及全行業,提升全行業水平。筆者呼吁行業同仁“知恥而后勇”、“置死地而后生”,否則跟不上新時代,實現強國夢。
(本文為作者在“2017年第30屆中國機(ji)床工具行業發展論壇暨(ji)2018年運營形勢研討會(hui)”上(shang)的發言。)


手機資訊
官方微信







豫公網(wang)安(an)備4101970200360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