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發改委發布了《汽車產業(ye)投資(zi)管(guan)理規(gui)定(ding)(ding)》(以下簡稱《規(gui)定(ding)(ding)》),自2019年(nian)1月10日起施行。《政府(fu)核(he)準(zhun)的投資(zi)項(xiang)目(mu)目(mu)錄(2016年(nian)本(ben))》中新建中外合資(zi)轎車(che)生(sheng)產企業(ye)項(xiang)目(mu)、新建純(chun)電(dian)動乘用(yong)車(che)生(sheng)產企業(ye)(含現有汽車(che)企業(ye)跨類生(sheng)產純(chun)電(dian)動乘用(yong)車(che))項(xiang)目(mu)及其余由省級政府(fu)核(he)準(zhun)的汽車(che)投資(zi)項(xiang)目(mu)均不再實行核(he)準(zhun)管(guan)理,調整為備案管(guan)理。
《規定》主要包括,加強汽車產業投資方向引導,優化燃油汽車和新能源汽車產能布局,明確產業鼓勵發展的重點領域。嚴格控制新增傳統燃油汽車產能,明確禁止建設的燃油汽車投資項目范圍,嚴格新增燃油汽車產能投資項目的準入條件。積極引導新能源汽車健康有序發展,進一步提高新建純電動汽車企業投資項目的條件,明確對投資主體、技術水平、項目所在區域的要求。加強關鍵零部件等投資項目管理,明確發動機、車用動力電池、燃料電池、車身總成、專用汽車和掛車等投資項目的條件。強化事中事后監管,明確企業主體責任和各級政府部門監管責任,建立部門協同監管機制,加強違規項目查處和問責。以及,完善產能監測與預警機制,引導社會資本合理投資,提升對汽車投資項目管理服務能力。
發改委政策研究室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考慮取消汽車投資項目核準,是因為近年來,發改委對汽車產業投資管理政策持續進行調整完善,已大幅度下放投資核準權限。
《規定》出臺前,實施核準管理的汽車投資項目還有3類,分別是:由國務院負責核準的新建中外合資轎車生產企業項目;由國務院投資主管部門負責核準的新建純電動乘用車生產企業(含現有汽車企業跨類生產純電動乘用車)項目;由省級政府負責核準的《汽車產業發展政策》規定實行核準的其余項目。
發改委政策研究室相關負責人表示,實施汽車產業投資項目核準的初衷是,合理配置生產要素,推動產業集聚高效發展。目前,我國汽車產業布局基本完成,已形成數家大型企業集團主導汽車產業發展的格局,骨干企業自主配置生產要素的能力顯著增強,繼續實施事前核準的必要性明顯降低。與此同時,新一輪產業變革正蓬勃興起,汽車產業發展方式發生深刻變化,市場主體趨于多元,跨界融合特征明顯,需要積極探索、大膽創新,繼續實施事前核準已難適應新形勢新要求。此外,汽車產業多頭管理問題突出,事前許可繁多,行政效率低下,企業負擔較重,社會反映強烈。取消汽車投資項目核準事項,既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放開一般制造業決策部署的重要舉措,又是主動適應新一輪產業變革、積極回應社會關切的客觀要求,能夠為地方和企業創造更好的政策環境。核準改為備案管理的同時,還將從五方面強化事中事后監管。
一位業(ye)(ye)內專家告訴記者(zhe),2017年我國新(xin)能(neng)(neng)源汽車全年累計總(zong)銷量77.7萬輛,同比(bi)增(zeng)長53%,整體技術在過去幾年里也得到極大提升。新(xin)政策增(zeng)加(jia)了對新(xin)能(neng)(neng)源車行業(ye)(ye)新(xin)產(chan)能(neng)(neng)落地的條件(jian),這將(jiang)有助于遏制近(jin)來新(xin)能(neng)(neng)源車行業(ye)(ye)投(tou)資(zi)項目密集上馬帶來的盲目投(tou)資(zi)和產(chan)能(neng)(neng)過剩問題,促進行業(ye)(ye)有序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