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由于制造業的崛起,而被稱為“遠東之獸”。這個比喻,顯示了中國制造的龐大,也暗示了中國制造的粗糙。強烈的投資沖動,掉隊的居民收入,停留在成本...
改革開放以(yi)來(lai),中(zhong)(zhong)國由于制(zhi)造業的(de)(de)崛起(qi),而被稱為“遠東之(zhi)獸”。這個比喻,顯示(shi)了(le)中(zhong)(zhong)國制(zhi)造的(de)(de)龐大,也暗示(shi)了(le)中(zhong)(zhong)國制(zhi)造的(de)(de)粗糙。
強烈的投資沖動,掉隊的居民收入,停留在成本領先策略的競爭思維,造就了中國制造業的兩大頑疾:大面積的產能過剩和產業空洞化。
誰發動了產業西移,原始動力是什么?初始者是誰?中國人口紅利在逐漸減小,勞動力成本上漲是必然趨勢。當“遠東之獸”開始受到歐美高端制造業回流、越南印尼等新興國家承接產業轉移的威脅,我們不僅要思考,如何依靠轉型升級來破解困局?
中國制造,明天的早餐在哪里?
明天的早餐在哪里?
中國制造今天遇到的問題,也是日本制造、韓國制造昨天遇到的問題。比如,到1970年為止,韓國(guo)(guo)主要出口(kou)紡織(zhi)品(pin),但是今(jin)天韓國(guo)(guo)主要出口(kou)汽車、芯片和(he)手機。日本和(he)韓國(guo)(guo),都(dou)曾(ceng)成功克(ke)服了中國(guo)(guo)制造業(ye)今(jin)天所面臨的困難。
當前,中國經濟面臨“流血轉型”的企業案例比比皆是:家電零售行業,國美、蘇寧以置換地產、股票質押舉債數十億打造電商。青島海爾集團全盤收購新西蘭家電巨頭斐雪派克Fisher & Paykel,重金布局全球化。
在紡織消費行業,李寧飽受原材料、人工和庫存渠道壓力, CEO下課、關閉門店(dian)自救。重工(gong)設(she)備和機械(xie)行(xing)業,4萬億投資后遺(yi)癥尚未散去,三一重工(gong)迎來(lai)了裁員減速、中國(guo)遠洋斗爭航運周(zhou)期之旅,而(er)寶鋼、鞍鋼等(deng)鋼企,則有選(xuan)擇(ze)性收(shou)購兼并、縮(suo)減鋼量,來(lai)尋求2萬億經濟刺激下的逆向(xiang)增長……
中國制造業形勢整體不容樂觀,“轉型”這個老話題從未像今天這樣現實而迫切。以上的企業,都是中國制造歷史上曾經的“領袖們”,紡織、造船、重工機械、光伏、零售消費領域都是產業空洞化的重災區。
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史煒認為,中國制造業的升級面臨一個很大的體制問題。未來中國的制造業要想擺脫停滯不前的狀態,就必須消除對資源和市場的強權控制。
他認為,從中國目前的情況,特別是中小企業轉型情況看,3~ 5 年內,中國制(zhi)造業和加工工業最具(ju)突破力的是機(ji)械(xie)工業和食(shi)品加工工業。
“這兩個產業,一是企業龐大,數量和分布密集,產業等級落后,生產能力與技術供給脫節;二是可選擇的投融資渠道沒有打開。這兩個產業的突破,可以帶動中國制造業的整體跟進,并對企業技術改造、投入、升級有非常好的示范作用。更重要的是,這兩個產業的提高,足以使中國工業出口的主動權顯著提高。”
史煒認為,徹底放棄對國有企業的特殊待遇,鼓勵民營企業主動創新和引進技術,是消除機械工業簡單地“以數量換市場”的關鍵。
當下,我們必須正視的現實是,更多的國家,面臨轉型升級時,沒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拉美地區和東南亞一些國家便是典型代表。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經濟體中,僅日本和韓國擁有較大規模,今天的中國,要比日韓,更為龐大。
代孕,孕不出一流“中國制造”
中國制造出讓了市場,卻沒有換回先進技術。這種現象在飲料、啤酒、洗滌用品、化妝品等“多國”產業以及計算機、移動通訊等高新科技產業比較突出。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隨著(zhu)中國制(zhi)造業分工地位(wei)的發(fa)展,跨(kua)國公司掀起了(le)在(zai)我國進行R&D投資的高潮(chao)。微軟(ruan)、摩托羅拉、寶潔、聯合利華、杜邦、英特爾、諾基亞、愛立信、松下、富士通等世界500強(qiang)跨(kua)國公司相(xiang)繼在(zai)華成立了(le)研發(fa)中心或者宣布了(le)大型的R&D計劃(hua)。
然而,國際貿易條件惡化,技術密集型產業沒有核心技術,讓中國制造業“腹背受敵”。
一位前英特爾技術主管告訴21世紀網:“英特爾(er)在國(guo)內(nei)的(de)(de)研發中心都是(shi)獨資的(de)(de)。坦率的(de)(de)講,跨國(guo)企業大多是(shi)如(ru)此,如(ru)果有和中方所謂的(de)(de)技術合作,也(ye)基本都是(shi)被逼的(de)(de)。”
目前,跨國公司技術轉讓的水平仍然偏低,跨國公司利用我國勞動力總量和成本優勢,在我國主要從事最終產品的加工組裝,而關鍵零部件仍然大量依靠進口。
2010年夏季富士康連續跳樓事件,標志著中國制造業“低成本時代”的結束,也是迄今各種“唱衰”中國制造業的開始。讓我們警醒是的,代孕,始終孕不出一流的中國制造業。
前英特爾技術主管人士進一步向21世(shi)紀(ji)網闡釋了這個道理:“其實(shi)也可以理解。跨國(guo)公(gong)司研發中心,整體上(shang)還(huan)是(shi)得從(cong)公(gong)司利益出發,從(cong)股(gu)東利益出發,對(dui)核(he)心的技術肯定會有所保留的。”
“跨國公司所謂的核心技術,包括先進的制造工藝和與之相對應的技術應用和商業化,目前這部分技術主要是在跨國公司本國內實現。“技術的問題,關系到很多方面,既有普通型應用,又有專業型、定制型的;既可以是民用的,又有可能涉及到軍用,所以,放在本土也是可以理解的。”
2012年9月(yue),中國企業聯合(he)會發布《2012中國500強發展報告》首次預警制造業“空心化”現象(xiang)。500強銀行利潤遠超制造業,制造業與商業銀行之間的(de)效益“鴻溝(gou)”正繼(ji)續擴大。
應該看到跨國公司在中國研發機構,給本土人才帶來的學習機會。“跨國公司研發體制、流程,對提高中國本土開發者素質提高有很大幫助。
先行者說:華為的崛起
然而,轉型升級中不乏有先行者。華為的崛起可以算是中國制造目前的成功典范。
在全球通信設備業普遍下滑的環境下,華為今年二季度銷售收入達1027 億人民(min)幣(bi),同比增長5.1%。
這是華為在收入規模上首次超過愛立信,全球居冠,且三大業務:運營商網絡業務、企業市場ICT 解決方案業務以及消(xiao)費者業務都表(biao)現不(bu)俗。其中,上半年手(shou)(shou)機(ji)出貨量(liang)超過1000萬(wan)部。華(hua)為(wei)終(zhong)端中國(guo)區上半年共實現超過109億(yi)元的銷(xiao)售(shou)額,完(wan)成了全年過半的任(ren)務量(liang),其中手(shou)(shou)機(ji)業務銷(xiao)售(shou)額為(wei)100億(yi),同比增長193%。
而“老大哥”愛立信第二季度凈銷售額僅增長1%,凈收(shou)入(ru)下滑63%;全(quan)球第三的阿爾卡特朗訊此前發布業績預(yu)警,預(yu)計(ji)第二(er)(er)季度運營虧損逾(yu)4000萬歐元,無法達(da)到2012年(nian)的利潤目標;諾基(ji)亞西門子第二(er)(er)季度銷售收(shou)入(ru)同比下跌8%,并(bing)計(ji)劃在2013年(nian)年(nian)底(di)前裁員17000人(ren)。
華為今天的地位,得益于重視研發的思路,和及時的轉型。和大多數中國制造業過于“貪圖”經濟轉型制度紅利,不重視科技研發不同,早在1989年(nian),華(hua)(hua)為便在(zai)印度班加(jia)羅爾成立(li)首個海外研(yan)發(fa)機構。如(ru)今(jin),華(hua)(hua)為已在(zai)海外設立(li)了23個研(yan)究所,并與全(quan)球(qiu)主流運(yun)營商成立(li)34 個聯合(he)創新中心,避免了空洞化(hua)的發(fa)展。
原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呂政指出:“技術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掌握某項技術不等于擁有技術開發能力,今天的新技術不等于明天的新技術。”
“從技術的剩余索取權來看,跨國公司擁有的技術和本土企業擁有的技術對一個國家的國民福利有相當大的影響。如果不考慮剩余索取權的問題,從靜態的角度看‘以市場換技術’,跨國公司無疑帶來了新技術,但是如果考慮技術創新,從存量技術到技術創新之間存在邏輯斷層。”
以蘋果手機為例,中國是蘋果的全球第二大市場,數以億計的中國 “果粉”對蘋果的癡迷及對其業績的貢獻舉世皆知。以富士康為代表的大中華區企業更是支撐蘋果全球產業帝國的重要環節,但是,大名鼎鼎的代工巨頭——富士康,僅從iPhone價值鏈中獲益1.8%。
呂政指出,中國企業偏好引進技術然后“總成本領先”戰略,對差異化戰略和集聚戰屢認識不足,對技術創新缺乏積極性。
現在,陷入困境的企業家們終于開始意識到自主技術創新的重要性,但是在經濟環境低迷,研發投入周期較長以及對國內知識產權保護不力的多重因素作用下,要誕生更多的華為,非一日之功。
產能過剩為什么停不下來?
過剩,已經成為中國制造業的普遍現狀。
產能過剩,是中國制造業在“數量”上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我國仍有很大的主動權。但是缺乏核心技術而導致的制造業產業空洞化問題,卻更加復雜。
數據顯示,70%的中(zhong)國紡織(zhi)機械,75%的高端機床(chuang)依賴進(jin)口,75%高速(su)膠印(yin)機,85%集(ji)成(cheng)電路芯片制(zhi)造(zao)裝(zhuang)備,幾乎100%的光(guang)纖制(zhi)造(zao)裝(zhuang)備,40%的大(da)型(xing)石化裝(zhuang)備、70%的汽(qi)車(che)制(zhi)造(zao)關鍵(jian)設備及先(xian)進(jin)集(ji)約化農業裝(zhuang)備等仍依靠(kao)進(jin)口,擁有自(zi)主(zhu)品(pin)牌(pai)的產品(pin)不(bu)足20%。也是這(zhe)些(xie)行業,紛(fen)(fen)紛(fen)(fen)陷入困局。
如今,這些產業空洞化嚴重的行業,亦多是隨著經濟衰退而陷入困局的行業。
總體來說,目前產能過剩最為嚴重的行業包括:黑色金屬、有色金屬、石化煉焦、化學原料 、非金屬礦物制品、化學纖維和造紙制品七大行業。這些行業也多是2009年國務(wu)院批多個部門(men)印發(fa)《關(guan)于抑制部分行(xing)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fa)展(zhan)若干意見的通知(zhi)》(以下(xia)簡(jian)稱《通知(zhi)》)中所提到(dao)的行(xing)業。
《通知》中指出,“特別需要關注的是,不僅鋼鐵、水泥等產能過剩的傳統產業仍在盲目擴張,風電設備、多晶硅等新興產業也出現了重復建設傾向。”被點名的具體行業包括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風電設備、電解鋁、造船、大豆壓榨等行業。
分析人士指出,產能過剩行業多數屬于重工業領域,具有壟斷競爭性質,因此容易出現產能過剩現象。產能過剩,最直接最明顯的后果是產品價格的大幅度回落,同時,產成品庫存增多,工業企業開工嚴重不足,產能利用率降低,引致企業效益的大幅度下滑,虧損企業增加。
21世紀網此前已經對中國鋼鐵行業、造船等多個行業進行過相關報道,(詳見造船專題、鋼鐵專題)這些行業正在遭受著產能過剩,利潤嚴重下滑的煎熬。
產能過剩為什么停不下來?
江西財經大學副教授袁捷敏認為,以GDP為(wei)政(zheng)績考核(he)核(he)心,兼顧地(di)方(fang)政(zheng)府(fu)責任的地(di)方(fang)官員選拔標準,對地(di)方(fang)政(zheng)府(fu)通過投(tou)資來拉動GDP有非常大的激勵作用,此(ci)舉,也會(hui)導致(zhi)投(tou)資過熱,產(chan)能過剩。
林毅夫認為,我國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特征也是產能過剩現象必然出現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發展中國家,由對產業良好前景的社會共識引起投資大量涌入,導致產能過剩的現象十分突出。
在成本領先戰略的指導下,最常見之一便是“價格戰”。譬如家電行業,從家電連鎖賣場時期的美蘇爭霸,到京蘇美電商領域的三國殺,10年間家電企業兩度被綁架,不幸淪(lun)為商業模(mo)式更迭的犧(xi)牲品(pin)。
青島海爾董事局主席張瑞敏曾感嘆,“如今最大的問題是,路標在哪里?我們將進入一個沒有路標的時代。”因金融危機而“折腰”的中國制造業,現在正努力重新回到轉型的軌道上,我們路標是哪里?這是新一輪經濟周期洗禮下拋出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