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山過河,掘土鑿巖……在大型工程的隧道施工中,盾構機已(yi)成為不可或缺的“神兵(bing)利器”。盾構機之(zhi)所以能“啃”下硬(ying)石頭(tou),靠的是主軸承驅動刀盤,這也是設備安全可靠運轉的“命門”所在。
直徑(jing)18至20米的(de)盾(dun)構(gou)機,可滿(man)足已知工程最大需求。與(yu)此(ci)相匹配(pei)的(de)主軸承(cheng)直徑(jing)規格為(wei)8.61米,此(ci)前世(shi)界(jie)范(fan)圍內(nei)尚無研(yan)制先例。2019年7月(yue),中國鐵建重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si)(以下簡稱“鐵建重工”)成立197研(yan)究設計(ji)院,矢志攻(gong)克這一難(nan)關。
四年后,直徑(jing)8.61米、重62噸,全球直徑(jing)最(zui)大、單體最(zui)重、承(cheng)載最(zui)高的盾構機主(zhu)軸承(cheng)面世。日前,在接受(shou)科技(ji)日報記者采訪時(shi),197研究設計(ji)院院長麻成標自(zi)豪地(di)說:“從材料到工藝再(zai)到設計(ji)驗證(zheng),我們(men)實現了超大盾構機主(zhu)軸承(cheng)的全過程(cheng)自(zi)主(zhu)生產(chan),為中國(guo)制造再(zai)添一枚(mei)金牌!”
2023年10月,全球最大(da)直(zhi)徑盾(dun)構機主軸承在鐵建重(zhong)工下線。圖片來源(yuan):鐵建重(zhong)工
“古(gu)劍法練(lian)出‘金鐘罩’”
“在盾構機掘進過程中,8.61米主軸承必須(xu)經受住超(chao)重載(zai)、大(da)偏載(zai)、頻變載(zai)等極端惡劣(lie)工況的考(kao)驗。”麻成(cheng)標說(shuo),“所以,它得(de)足夠(gou)‘硬’。”
材料與(yu)工(gong)藝,是制造(zao)夠(gou)“硬”軸(zhou)承的第一(yi)道關卡。
“以主軸承的內齒圈為例,它(ta)需要一(yi)個(ge)洛氏(shi)硬度(du)大于58、厚度(du)不低于8毫(hao)米(mi)的圈層,才(cai)能承受(shou)住超(chao)萬噸的載荷。”研發團(tuan)隊制造工藝(yi)負(fu)責人(ren)解(jie)金東告訴科技日報記(ji)者。
這8毫米圈(quan)層(ceng),被解金(jin)(jin)東形象地(di)比喻為內(nei)齒(chi)圈(quan)的“金(jin)(jin)鐘罩”,是主軸(zhou)承(cheng)練就壓(ya)不(bu)碎、磨(mo)不(bu)爛(lan)功夫的關鍵。然(ran)而,當時(shi)國(guo)內(nei)常規(gui)的中碳軸(zhou)承(cheng)鋼淬(cui)火工(gong)藝(yi)僅能達(da)到洛氏硬(ying)度(du)55、表面淬(cui)深5毫米。
“硬(ying)度與厚度每提升(sheng)一個單位,都(dou)(dou)‘難(nan)于上(shang)青天’。”解金東說,軸承(cheng)鋼材料(liao)包含(han)20多種配方元素。這(zhe)些元素互相(xiang)影(ying)響,配比(bi)需要精(jing)準控制,每次調配都(dou)(dou)是千(qian)分之一量級。
研發(fa)團隊聯合鋼(gang)鐵企業,歷經數十次技術(shu)討論與測試,終(zhong)于摸索(suo)出適用于大直徑(jing)主軸承制造的鋼(gang)材標準。
材(cai)料有了,還須突破(po)淬火工藝。
因(yin)為(wei)體(ti)積龐大(da),通用(yong)軸(zhou)承的整體(ti)淬火(huo)工(gong)藝(yi),無法(fa)照搬到8.61米主軸(zhou)承上,只能(neng)采用(yong)表面淬火(huo)。如何保障淬火(huo)硬度、深度和(he)均(jun)勻性,成為(wei)一大(da)難題。
研(yan)發人員不斷調(diao)整思路(lu),局(ju)部淬火、多次(ci)淬火……然而,這(zhe)些方法(fa)雖然提高(gao)了淬深(shen),卻(que)帶來新問(wen)題——局(ju)部交叉區域溫度相互(hu)干涉。
反復討(tao)論、多輪試驗無(wu)果。
一次偶(ou)然的機會,解(jie)金東在翻(fan)閱相關資(zi)料時,從“越王勾踐劍(jian)”制造工藝(yi)——“覆土燒刃”中得(de)到啟示:以土為媒介,可完美解(jie)決(jue)淬(cui)火區域溫度(du)不均的問題。
“我(wo)們用古(gu)劍(jian)法(fa)練出了‘金鐘罩’。”麻成標說,研發團隊(dui)以此為靈感(gan),成功(gong)開發出一種新的耐高(gao)溫(wen)介質,溫(wen)度相互干涉(she)的難題迎刃而解。
“何不對砂輪‘動手腳’”
硬度達(da)標了,下一關(guan)是精準控制平(ping)面度。
浮(fu)動環(huan)是主軸承的(de)核心零部件,主軸承的(de)滾子會不斷碾壓(ya)其(qi)內壁的(de)高(gao)點(dian)。“長此以往,局部會被壓(ya)壞(huai),造成‘千里之(zhi)堤潰于蟻穴’。”麻成標解(jie)釋,浮(fu)動環(huan)的(de)內壁必須足夠“平(ping)”。
與之前鐵(tie)建(jian)重工(gong)研制(zhi)的(de)直徑3米(mi)主(zhu)軸(zhou)承(cheng)相(xiang)比(bi),8.61米(mi)主(zhu)軸(zhou)承(cheng)重量增加約(yue)8倍(bei)(bei),內壁(bi)圓域面積(ji)增大近9倍(bei)(bei)。“但平面度的(de)控制(zhi)要求卻不能降(jiang)低,仍要小(xiao)于20微米(mi)。這相(xiang)當于壁(bi)面起伏不能超過一(yi)(yi)張A4紙厚(hou)度的(de)五分之一(yi)(yi)。”麻(ma)成(cheng)標說。
2023年10月,全球最大直徑盾構機主軸承在鐵建重工下線。圖片來源:鐵建重工
“剛開始,我們研制的浮動環始終(zhong)無法滿足(zu)設(she)計要求。”解金東介紹,由于浮動環厚度薄、面積大,長時間加工調(diao)整其平面度后,原(yuan)本曲(qu)率均勻的大圓環猶如一盤“甩(shuai)面”,出現(xian)了肉眼(yan)可(ke)見的扭曲(qu)。
專家們多次現場會(hui)診(zhen),終于探(tan)明“病因(yin)”——用于修整(zheng)平面(mian)度(du)的砂輪(lun),與浮動環(huan)長時間、大(da)面(mian)積接觸摩擦,導致后者受熱(re)過高產生變(bian)形。
必須(xu)設法降低(di)溫度!噴水冷卻、變一次加工為多次加工……多種方式均(jun)告失敗(bai)。
“既然(ran)與(yu)砂輪(lun)(lun)接(jie)觸面(mian)大,何不(bu)對砂輪(lun)(lun)‘動手腳’?”有人突(tu)發奇想。
說干(gan)就干(gan)!研發人員仔細研究砂(sha)輪的(de)工(gong)作(zuo)機制與(yu)運(yun)行軌(gui)跡(ji),在調(diao)整(zheng)砂(sha)輪形狀上下(xia)足了功夫。“減少接觸面的(de)同(tong)時(shi),我們要確(que)保(bao)砂(sha)輪的(de)運(yun)行軌(gui)跡(ji)覆(fu)蓋內(nei)壁的(de)每一(yi)處。”解金東說。
一次次修型調整、測試(shi)驗(yan)證,團隊終于設(she)計(ji)出一款全新造(zao)型的砂輪,成功加工(gong)出符合平面度要求的浮動環(huan)。
砂輪改造只是諸多制造工藝的“冰山一角”。研發團隊還先后攻克了冷加工、回火、殘應力均衡等20余種制造工藝難題,首創“超大尺寸薄壁環件淬火后變形控制”“高精密磨削加工”“高淬硬(ying)齒面(mian)硬(ying)銑(xian)”等技術。
“用數據(ju)反推設計方法”
為適應復雜工況(kuang),每一(yi)臺盾構機都須根據工程要求“量身定制”。這也意(yi)味著主軸承(cheng)要按需打造。
“此前,我們能(neng)造主軸承,卻不(bu)能(neng)設(she)計(ji)。”197研(yan)究設(she)計(ji)院設(she)計(ji)所技術員陳浩林告訴記者(zhe),每次調整主軸承相(xiang)關設(she)計(ji),數(shu)據都(dou)需要發給國外(wai)廠(chang)商進行驗證,周期長(chang)達2個多(duo)月。
鐵建重工(gong)盾構機主軸(zhou)承(cheng)生產車(che)間(jian)。圖片來源:鐵建重工(gong)
“時(shi)間久不說,外商每年還會按比例漲(zhang)價。”麻成(cheng)標說,在(zai)攻關8.61米主軸承伊(yi)始,研發團(tuan)隊就下定了決心,“必須(xu)實現自主設計。”
“我們邊制造、邊摸索(suo)。一個部件造出來了,就用試驗數據反推其設(she)計(ji)方法。”麻(ma)成(cheng)標介紹。
這無疑是個艱難的(de)過程(cheng)。
有一次,進程被關(guan)鍵計算公式(shi)卡住。“設計人(ren)員算到頭暈目眩,依(yi)舊對不上(shang)試驗數(shu)據。”陳浩林回憶,大(da)家仿佛走進了(le)一條“死胡同”。
研(yan)發人員夜以(yi)繼日地(di)研(yan)究,目光最終聚焦到公式(shi)參數(shu)上。4組(zu)參數(shu),每組(zu)200余種組(zu)合,歷經(jing)800多次(ci)計算調整……在確定(ding)一系列參數(shu)后,計算公式(shi)得以(yi)成(cheng)功論證(zheng)。
為了分析計算結果(guo),團隊又利用鐵建(jian)重工多(duo)年積(ji)累的大(da)量施(shi)工經驗與數據,構(gou)建(jian)出仿真模(mo)型。
“通過理論計算和仿(fang)真分(fen)析(xi)研究,我們成功(gong)開(kai)發出主軸承專用(yong)設計與仿(fang)真軟(ruan)件,實現了‘工程理論計算+模(mo)擬(ni)仿(fang)真分(fen)析(xi)+工況模(mo)擬(ni)試驗+工程應用(yong)驗證’閉環(huan)設計驗證體系(xi)。”陳浩林說。
在(zai)此基礎上,鐵建(jian)重工(gong)(gong)還搭建(jian)起全(quan)球(qiu)最大(da)的(de)(de)主軸承工(gong)(gong)況模擬(ni)綜合試驗臺(tai),解(jie)決了大(da)型低速重載主軸承難以(yi)試驗驗證的(de)(de)世(shi)界性難題。
2023年10月(yue),國產8.61米(mi)主軸承(cheng)成功下線(xian),標志著鐵(tie)建重工突破了材料(liao)、工藝(yi)、設計、驗證四大技術難題,實(shi)現了直徑3米(mi)到(dao)8.61米(mi)主軸承(cheng)產品型譜設計制(zhi)造全(quan)覆蓋、全(quan)國產化。
“黨的二十屆(jie)三中全會提出,‘統(tong)籌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gong)關’和‘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這讓(rang)大(da)家信心更足、動力更大(da)。”麻成(cheng)標說,“未(wei)來(lai),我們將(jiang)立足破解(jie)‘卡(ka)脖子’難題,繼續推進高(gao)端軸承國產化、產業化,把中國制造的名片擦得更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