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歐洲汽車制(zhi)造商(shang)長期以來一直依靠(kao)中(zhong)國這個全(quan)球最(zui)大(da)汽(qi)車(che)(che)市(shi)場,幫助自(zi)己維(wei)持(chi)盈利,而車(che)(che)市(shi)寒(han)冬正在(zai)(zai)全(quan)球范圍內蔓延,貿易戰(zhan)更加讓(rang)歐美(mei)汽(qi)車(che)(che)廠商(shang)苦不堪言,尤其是受(shou)關(guan)稅影響最(zui)大(da)的(de)德國汽(qi)車(che)(che)制(zhi)造商(shang),在(zai)(zai)面(mian)對一系列問題的(de)情況下,在(zai)(zai)2019年歐洲汽(qi)車(che)(che)業(ye)會好(hao)嗎?
彭博社在一篇預測2019年歐洲汽車產業走向的報道中稱,歐洲汽車制造商和供應商將面臨諸多挑戰,其中包括美國可能對從歐洲進口到美國的汽車征收關稅;中國市場出現疲軟;拼車和叫車服務日益普及等。
“Stoxx 600汽車及零部件指數很可能在2018年結束時成為該地區表現最差的兩個行業指標之一。”報道分析認為,這是自10年前全球經濟衰退以來,該指數年初-年末的最大跌幅值,當時的跌值是45%。
雪上加霜的是,投資者還不知道情況何時會好轉。
法蘭克福美茨勒銀行分析師Juergen Pieper稱,可以看到,許多人對汽車行情表示悲觀,市場的反應也近乎完全負面。
“雖然目前的預期相當低,但在2019年的某個時候,可能會出現一些意外的驚喜。不過現在這么說還為時過早,因為我也對2019年的業績持謹慎態度。“他說。
具體來看,這些挑戰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貿易戰成首要挑戰
作為世(shi)界上(shang)最(zui)大的(de)兩個經(jing)濟體,美國(guo)和中國(guo)之(zhi)間(jian)的(de)裂痕在2018年不斷加(jia)深。最(zui)近(jin),中國(guo)采取措施,試圖(tu)緩(huan)和與美國(guo)之(zhi)間(jian)的(de)貿易緊(jin)張(zhang)關系。從(cong)2019年1月1日起,北(bei)京將取消(xiao)對從(cong)美國(guo)進(jin)口汽車征(zheng)收25%的(de)報(bao)復性關稅(shui)。白(bai)宮推(tui)遲了原定2019年初到期的(de)2000億美元中國(guo)產品的(de)進(jin)口關稅(shui)上(shang)調。
“關稅對汽車業沒有好處,尤其是對德國汽車業。”北德意志銀行分析師Frank Schwope表示。貿易戰將是“明年的首要挑戰”。
即使與中國的整體關系有所緩和,特朗普政府實施的針對美國進口汽車和汽車零部件是否構成國家安全威脅的特別調查,仍有可能加劇全球商業糾紛。
受關稅影響最大的當屬德國汽車制造商。特朗普對歐盟貿易的評論已經導致大眾汽車、梅賽德斯-奔馳母公司戴姆勒和寶馬汽車股價下跌。
“我認為,美國對歐洲汽車征收關稅的可能性為60%。所以風險是真實存在的。”Pieper表示。
這位分析師還說,他甚至更愿意看到這些關稅的實施,并讓它們“公開討論”,而不是作為一種潛在的威脅,拖累企業規劃。“我擔心2019年關稅問題仍會纏繞我們。”
對中國市場動態感到擔憂
歐洲汽車制造商長期以(yi)來一直依靠中(zhong)國這個全球最(zui)大汽車市場,指望其實現強勁的銷售(shou)增長,幫助(zhu)自己維持(chi)盈利。
現在,在經歷了直到2018年11月的6個月的持續萎縮后——轎車、多用途車和運動型多功能車(SUV)零售額下滑18%——中國市場的需求預計將出現至少20年來首個年度下滑。
除經濟放緩外,拼車和叫車服務的日益普及也削弱了個人購買汽車的需求,這讓汽車制造商對中國的市場動態感到擔憂。近年來,歐洲汽車制造商在中國大舉投資,以提高產量。
盡管明年早些時候可能會出現較低的汽車需求,但Pieper預計2019年汽車總需求“如果不能略微上升,也至少會與今年持平”。
Reyl & Cie公司駐日內瓦的投資組合經理Marco Bonaviri認為,中國汽車市場的任何反彈都可能對德國汽車制造商有利。
供應商的日子更難過
與(yu)供應(ying)零件的(de)原始(shi)設(she)備(bei)制(zhi)造商相比(bi),供應(ying)商的(de)日子更難(nan)過。
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的股票表現不及汽車制造商。Continental今年發布的兩次盈利預警,以及其最大股東舍弗勒的削減預測都是股票下跌的表現。
一些分析師認為,這幾年供應商與汽車制造商之間的估值差距不斷擴大。另一些人則認為,供應商在結構上比原始設備制造商更具優勢,因為零部件供應商更專注于新技術,能飛快適應變化,外匯風險敞口更小。
"與汽車制造商的估值差距有點過高,但現在市場對供應商的看法太過于消極,"Pieper說。
WLTP排放法規的影響
歐盟(meng)推出(chu)全球(qiu)統一的(de)輕型車排放測試規(gui)則,在過(guo)去幾個月對(dui)歐洲汽車業造成重大打擊(ji),因為該程序的(de)實施減(jian)緩(huan)了生產速度。
2018年11月(yue),歐洲汽車注冊數量連(lian)續第3個月(yue)下降,延(yan)續自(zi)2018年9月(yue)WLTP推出(chu)后的(de)消(xiao)極趨勢。戴姆勒(le)和寶馬汽車在盈利(li)預警中提到了WLTP形成的(de)阻礙。
好消息是,這種阻礙在未來幾個月應該會減弱,因為各制造商完成了對車輛檢查的適應性調整,并加快生產速度。
Schwope說:“WLTP的影響幾乎已經消失,到明年第二季度,它應該被遺忘或成為歷史。”
科技投資將繼續增加
隨著(zhu)中國等(deng)推動(dong)使用電動(dong)汽(qi)車(che)(che)以(yi)減少污染并降(jiang)低對進口石油的依賴,預計明年對純(chun)電動(dong)和(he)(he)混合(he)動(dong)力汽(qi)車(che)(che)、氫動(dong)力汽(qi)車(che)(che)和(he)(he)自動(dong)駕駛的投資將繼續(xu)增加(jia)。
歐盟在2018年12月中旬進一步推動了這一目標,計劃到2030年,汽車二氧化碳排放量將比2021年排放上限降低38%。
盡管這對汽車制造商來說是一個“艱難的階段”,但“我們相信,這將幫助汽車行業最終接受內燃機需要標準化和全球化的事實。”包括Arndt Ellinghorst在內的Evercore ISI分析師在一份報告中這樣寫道。
歐盟這一舉措發布后,大眾汽車集團表示,其最新版本的5年滾動投資計劃可能不夠用。該計劃已被提振逾25%,至440億歐元(合500億美元)。
這一預算估計,到2025年,大眾汽車集團將擁有50款純電動汽車,超過其他所有汽車制造商。
與此同時,戴姆勒在2030年前獲得200多億歐元的電池供應,并計劃在未來5年內提供10款純電動汽車,其中包括對梅賽德斯100億歐元的投資。
寶馬計劃在未來7年推出12款電動汽車,但沒有具體說明除電池協議外,還將投入多少資金用來開發這些車型。該公司2017年11月表示,不確定2019年面臨的所有成本挑戰是否會轉移給消費者。
知(zhi)情人士本周說(shuo),這(zhe)些項目(mu)規模(mo)之大(da),可能會促使這(zhe)兩家豪華汽(qi)車(che)生產商(shang)在關鍵零部件(jian)上展開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