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9月10日報道臺媒稱,大陸半導體產(chan)(chan)業(ye)(ye)盡管在尖端制程技術還與發(fa)達(da)國(guo)家有(you)一段差距(ju),但近幾年來的快(kuai)速(su)發(fa)展(zhan)仍有(you)目共睹。據恒大(da)研究院最新(xin)發(fa)表的研究報(bao)告(gao)指出,大(da)陸集成電路的產(chan)(chan)銷金額年增率近25%,半導體產(chan)(chan)業(ye)(ye)發(fa)展(zhan)迅猛,第三次產(chan)(chan)業(ye)(ye)轉移(yi)的趨勢正在向(xiang)大(da)陸靠(kao)攏(long)。
據臺灣《旺報》9月7日報道,恒大研究院指出,就現階段的半導體產業發展來看,2017年全球半導體市場銷售額達4122億美元,年增21.6%,其中集成電路年增率高達83.25%,幾乎等同領跑整個半導體業。
第三次產業轉移 結構邁向高端化
報道稱,從產業鏈觀察,上游設備材料消耗以韓國(年增31.71%)居首,其次是則臺灣地區的21.9%,大陸則排第三。但在供應商方面,前10名廠商被美國、日本、韓國、臺灣地區壟斷,合計市場占有率達90%,無一是大陸廠商。
不過,大陸的半導體業在上述統計數字中雖然暫居劣勢,但這個態勢在未來或將改變。
報告指出,從歷史進程看,全球范圍完成兩次明顯的半導體產業轉移:第一次為19世紀70年代從美國轉向日本,第二次則從80年代轉向韓國與臺灣地區,而目前,這個產業轉移正逐漸轉向大陸。
報道稱,恒大研究院經濟學家連一席指出,大陸的集成電路發展在近年的趨勢相當迅猛,第三次產業轉移正趨向大陸。據資料統計,2017年大陸集成電路產業銷售額達5411.3億人民幣,年增24.81%。產業結構更從“大封測─中制造─小設計”向“大設計─中封測─中制造”轉型,也就是從低端走向高端,展現大陸集成電路發展的突破。
報告提醒,未來大陸必須從政府層面發揮主導作用,加強“產學研”,提高人才待遇、改善就業環境,吸引海外人才、培養本土人才,方能堅持自主發展的獨立性,抓住此次產業轉移趨勢來提升大陸高科技制造、設計能力,最終提高國家競爭力。
最大半導體市場 但芯片自給仍低
報道稱,近年來大陸的半導體材料市場銷售額逐年攀升。2011年,大陸地區半導體材料市場銷售額僅48.6億美元;至2017年,大陸地區半導體材料銷售額升至76.2億美元,增長了56.8%。毫無疑問,大陸地區是全球半導體材料市場增長最快速的地區之一。
報道稱,雖然發展快,但產業呈現市場成長快、技術依存度高的現象。根據SEMI(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前瞻產業研究院等研究機構的統計指出,盡管在2017年,大陸的半導體消費額已達到1315億美元,占全球32%,成為全球最大市場,但芯片的自給率僅14%,仍有不小的追趕空間。
報告(gao)指出,這(zhe)顯(xian)示了大陸半導體產業目前(qian)雖然正處于快速發展階(jie)段(duan),但仍存在總體產能較低(di)、全球(qiu)市場競爭(zheng)力弱、核心(xin)芯(xin)片領域國產化程(cheng)度(du)低(di)、對國外依(yi)賴程(cheng)度(du)較高等(deng)現(xian)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