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bao)潔想(xiang)知道為什(shen)么(me)中國消費者這么(me)挑剔(ti)?
夏普(pu)納悶是我的電視賣(mai)得太貴(gui)了嗎?
三星(xing)也想知道(dao)為(wei)什(shen)么我的手機在中國(guo)沒(mei)那么受歡迎(ying)了……
20年前,國產和進(jin)口間有(you)一條涇(jing)渭分明的線,消費(fei)者買東(dong)西,習慣問一句(ju):是不是進(jin)口?
10年前,外企還是求職者心中的(de)圣(sheng)堂(tang),投身其中的(de)幾(ji)乎都是精英;
但如今,這些(xie)概念在逐漸淡(dan)化......
【曾經的霸主們】
外資企業不費(fei)吹灰(hui)之力(li)就能收割國內市場的日(ri)子,早已一(yi)去不返了。
此(ci)前,因為產(chan)品的稀缺性,國際企業來華,只需要鋪好供應鏈和經(jing)銷渠道,再打(da)一打(da)廣告,產(chan)品便不(bu)愁(chou)賣。
按照行業進入的(de)先(xian)后關系,國(guo)際(ji)企業的(de)中國(guo)事業大(da)多可以分為三種:
一是行業的(de)奠基者:比如日化(hua)、汽(qi)車、消費類電子產(chan)品;
二是(shi)后(hou)來的競爭者:比如(ru)購物中心,家電零售;
三是同步競爭者:比如互聯(lian)網和(he)新零售。
但(dan)現在,這幾大種(zhong)類中,中國(guo)企業(ye)都展現出了強大的“逆襲(xi)”能力。
在汽車領域,尤其是新能源汽車領域,吉利、比亞迪、力帆等實力爆發;
手機領域,華為、小米、OPPO順勢(shi)崛起,在(zai)國內甚至國際市(shi)場頻頻發(fa)力;
家電領域,海信收購(gou)夏普(pu)的電視機(ji)業務(wu),三洋電視被長(chang)虹接手,美的收購(gou)了東芝的全部白電業務(wu)……
而在第(di)三類行業——同步競爭的(de)互聯網(wang)浪潮中(zhong),國際企業顯得毫無機會。
很多新(xin)的市場和(he)領域(yu),冒尖的都是本土企(qi)業(ye)(ye),美團、滴滴、摩拜……這些新(xin)型(xing)產(chan)業(ye)(ye)里,如(ru)果出(chu)現的不是本土企(qi)業(ye)(ye),人們還會覺得(de)非常奇怪。
當然在某些行(xing)(xing)業,受益于行(xing)(xing)業的整體提升,國際(ji)企(qi)業仍維持增(zeng)長(chang)勢(shi)頭,但屬(shu)于國際(ji)品牌的市場份額正不(bu)斷縮(suo)減。
【外企變慢了】
曾經予(yu)取予(yu)求(qiu)的外商,為什么漸(jian)漸(jian)不靈了?
很大的原(yuan)因在(zai)于,他(ta)們“太(tai)慢”了。
不可否認的,外商(shang)進入中國市(shi)場后很長一段時間,甚至(zhi)(zhi)現(xian)在,它們(men)都(dou)是本土企業(ye)的“老師”;但(dan)“學生”成長速度(du)很快,相比(bi)之(zhi)下,這(zhe)些外資(zi)企業(ye)的變(bian)慢(man)了(le),甚至(zhi)(zhi)跟不上市(shi)場的變(bian)化(hua)。
每個行業變遷的(de)(de)情況不一樣(yang),但逐漸被淘汰的(de)(de)企業,根(gen)源都是無法(fa)滿足中國市場的(de)(de)新需求。
“中(zhong)國(guo)變化太快(kuai)了,尤其是(shi)電商(shang),有那么多高(gao)端的(de)消費者,這時候(hou)我(wo)們的(de)反應(ying)有點慢,這是(shi)事實。”一(yi)位寶潔(jie)中(zhong)國(guo)的(de)高(gao)管曾(ceng)經也就此(ci)分析過。
各條戰(zhan)線上,寶潔都遭遇了本土品牌的圍攻(gong)。
以居家護理為例,寶潔認為,歐美從洗衣粉進化到洗衣液用了30年,中國發展很快,周期應該是20年。實際上,中國從洗衣粉跨度到洗衣液,只用了5年。
這期間(jian),本土的(de)(de)品牌藍(lan)月亮、立白憑借其市(shi)(shi)場培育,迅速占(zhan)據了市(shi)(shi)場份額的(de)(de)七(qi)、八(ba)成。大勢(shi)既(ji)定,寶潔旗(qi)下的(de)(de)洗衣(yi)液(ye)才(cai)姍(shan)姍(shan)來(lai)遲。
美容戰(zhan)線上,2005年(nian)左右,中國日化市場興起“草本”、“天然(ran)”風,自(zi)然(ran)堂、云南白藥等一系列民族品(pin)牌迅速(su)迎合浪(lang)潮推出(chu)新產品(pin),而寶潔的草本產品(pin)又遲到了(le)兩(liang)年(nian)。
但按其內部說法,對于寶潔而(er)言(yan),這樣的速度已(yi)經算非常快(kuai)了......
事(shi)實證(zheng)明,在(zai)絕對的消(xiao)費市場,“擁護民族(zu)品牌”所(suo)產(chan)生的影響微乎(hu)其微,企業要崛起,更需(xu)要的是(shi)抓住(zhu)消(xiao)費者(zhe)的痛(tong)點(dian)。
面(mian)對新需(xu)求,本土企業展(zhan)現(xian)了很強的(de)市(shi)場(chang)應變性。相(xiang)較之下,很多大型跨(kua)國企業的(de)決策(ce)鏈條過長,信息反饋到(dao)美國總部(bu)后,經(jing)過不斷商(shang)討,才能做(zuo)出(chu)調整。等到(dao)調整完成,市(shi)場(chang)空間已經(jing)所剩(sheng)無(wu)幾。
【外資企業真的“落后”嗎?】
有人(ren)說,外(wai)資已經落后了(le)。但從整(zheng)體(ti)和(he)客(ke)觀來看,不(bu)管(guan)是(shi)三(san)星還是(shi)寶潔(jie),或(huo)者其他外(wai)資巨頭,真的“落后”嗎?
并沒有。
按傳統(tong)商業邏輯,外資企業作(zuo)為行業的資深引領(ling)者(zhe),品牌度、財力和(he)曝(pu)光一概(gai)不缺,僅僅是財大氣(qi)粗這一點,就(jiu)能壓死一眾本土企業。
既然(ran)如此,為什么抓住新機會的(de)總(zong)是后(hou)者?
寶(bao)潔負(fu)責(ze)人曾(ceng)說(shuo)過:寶(bao)潔一(yi)直把中(zhong)國當成一(yi)個發展中(zhong)市(shi)場。這(zhe)句(ju)話(hua)可能就是這(zhe)個問題的癥結(jie)所在(zai)。
外企是中國市場的拓荒者,初來時要政策有政策,要市場有市場,去(qu)哪兒都是地方(fang)政府的貴客,國內同(tong)行(xing)都爭著搶著合(he)作......彼時的外資企業(ye)方(fang)方(fang)面(mian)面(mian)領(ling)先,也確實有效的解(jie)決(jue)國內市場的需求問題,引領(ling)了國內行(xing)業(ye)的發展。
但(dan)長久(jiu)下來(lai),這種(zhong)地位和功績所造就的高(gao)高(gao)在上的心態,很(hen)難扭轉回來(lai)。
很多外資巨頭陷入(ru)“中(zhong)(zhong)國是發展中(zhong)(zhong)市場,理應區別對待”的思維死角(jiao)中(zhong)(zhong),甚至不把國內消費者和其(qi)他發達(da)地區消費者放在同一(yi)個級別。
三(san)星Note7事件(jian)(jian)、宜(yi)家問題櫥柜事件(jian)(jian)、大眾汽車(che)召回事件(jian)(jian)......諸多事件(jian)(jian)都直接或(huo)間接詮釋了一(yi)(yi)些(xie)國(guo)際品(pin)牌一(yi)(yi)邊在中國(guo)大肆撈金,一(yi)(yi)邊輕視中國(guo)的(de)消(xiao)費(fei)群體(ti)的(de)現象(xiang)。
這種態度還影響了部分外企的創新,包括本土化的經營管理。
或許是處于曾對國(guo)內消費(fei)需求的忽(hu)視,外(wai)企(qi)求變總是慢(man)一(yi)步、再慢(man)一(yi)步:
傳統方便面(mian)沒人吃了,依(yi)舊加大產(chan)能,而不(bu)是挖(wa)空心思推新(xin)的(de)消費食品;
國內線(xian)上購(gou)物以摧枯拉朽之勢崛起,線(xian)下購(gou)物的(de)人(ren)數(shu)驟(zou)減,餐飲(yin)和娛(yu)樂需求(qiu)大(da)降,但(dan)一大(da)批老(lao)牌百貨卻毫(hao)無動作......
除(chu)因需創新上的滯(zhi)后,外企的管理模式也值得(de)考量(liang)。
很(hen)(hen)多(duo)國(guo)際巨頭的(de)(de)決策(ce)鏈條過長,對于市(shi)場的(de)(de)應變(bian)機制緩(huan)慢,其中很(hen)(hen)重要的(de)(de)一(yi)點是國(guo)際企業大多(duo)照(zhao)搬西(xi)方模式、空降管(guan)理(li)者(zhe),不愿意放權給(gei)更懂本(ben)土市(shi)場規則的(de)(de)中國(guo)管(guan)理(li)者(zhe)。
在(zai)中(zhong)國企(qi)業大量聘請(qing)外籍經理人(ren)的(de)當下,日韓企(qi)業的(de)中(zhong)國市場管理層幾乎還(huan)是清一色的(de)本(ben)國人(ren)士。
當然(ran),這(zhe)樣的管理模式有(you)利(li)有(you)弊,但在當下的競(jing)爭(zheng)環(huan)境中,可能是(shi)弊大于利(li)。
但很多外(wai)資(zi)企業(ye)、甚至(zhi)合資(zi)企業(ye),在早期享(xiang)受過(guo)大量(liang)補貼(tie)和土(tu)地(di)優惠,部分(fen)勞動(dong)密集(ji)型外(wai)企,至(zhi)今仍吃(chi)著政策紅利。
或許被寵(chong)溺慣了,人們都會習(xi)慣,進而覺得理所當然。
但是(shi)市場不是(shi)永(yong)恒不變(bian)的(de),企(qi)業最(zui)終需要面對的(de)是(shi)消費(fei)者。外企(qi)和本土(tu)企(qi)業之間的(de)界限,也正不斷(duan)模糊,并且最(zui)終消失。未來,將(jiang)沒有外企(qi)、“內企(qi)”的(de)區別,只有能(neng)不能(neng)服(fu)務(wu)好消費(fei)者的(de)企(qi)業與廠(chang)商。
如果外企(qi)依(yi)舊(jiu)維持高高在上的心態(tai),不能(neng)為市(shi)場而變,作(zuo)為消費者,我們或許將見證一批國際企(qi)業兵敗如山(shan)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