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shang),把提高(gao)供給體(ti)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zeng)強我(wo)國(guo)經(jing)濟(ji)質量優勢。”這(zhe)是(shi)(shi)(shi)黨(dang)中央(yang)立足全(quan)局、面向未來作出的(de)(de)重(zhong)大戰(zhan)略抉擇,對于(yu)我(wo)國(guo)抓(zhua)住新一(yi)輪(lun)科技革(ge)命和(he)(he)(he)產業(ye)變(bian)革(ge)機遇、打(da)造(zao)國(guo)際(ji)競爭新優勢,對于(yu)適應把握引領(ling)經(jing)濟(ji)發(fa)展新常態、加快(kuai)新舊(jiu)動(dong)能接(jie)續轉(zhuan)(zhuan)換,對于(yu)決勝(sheng)全(quan)面建(jian)成小康社(she)會(hui)、實(shi)(shi)現(xian)“兩個一(yi)百年”奮斗目標,具有(you)十分重(zhong)大的(de)(de)意義。制(zhi)(zhi)造(zao)業(ye)是(shi)(shi)(shi)實(shi)(shi)體(ti)經(jing)濟(ji)的(de)(de)主體(ti),是(shi)(shi)(shi)技術創新的(de)(de)主戰(zhan)場(chang),是(shi)(shi)(shi)供給側結(jie)構(gou)性(xing)改革(ge)的(de)(de)重(zhong)要(yao)領(ling)域(yu)。習近(jin)平(ping)(ping)總書記強調,我(wo)國(guo)是(shi)(shi)(shi)個大國(guo),必(bi)須發(fa)展實(shi)(shi)體(ti)經(jing)濟(ji),不斷推進工業(ye)現(xian)代化、提高(gao)制(zhi)(zhi)造(zao)業(ye)水平(ping)(ping),不能“脫實(shi)(shi)向虛”。我(wo)們(men)要(yao)深刻領(ling)會(hui)習近(jin)平(ping)(ping)總書記關于(yu)發(fa)展實(shi)(shi)體(ti)經(jing)濟(ji)特(te)別是(shi)(shi)(shi)先進制(zhi)(zhi)造(zao)業(ye)的(de)(de)戰(zhan)略思想,按照(zhao)黨(dang)的(de)(de)十九大報告的(de)(de)總體(ti)要(yao)求(qiu)和(he)(he)(he)戰(zhan)略部署,加快(kuai)制(zhi)(zhi)造(zao)強國(guo)建(jian)設步伐,推動(dong)實(shi)(shi)現(xian)經(jing)濟(ji)發(fa)展由(you)數量和(he)(he)(he)規模擴張(zhang)向質量和(he)(he)(he)效益提升轉(zhuan)(zhuan)變(bian)。
一、深刻認識實體經濟發展環境新變化
發展實體經濟,重點在制造業、難點也在制造業。當前,全球經濟發展進入深度調整期,數字經濟、共享經濟、產業協作正在重塑傳統實體經濟形態,全球制造業正處于轉換發展理念、調整失衡結構、重構競爭優勢的關鍵節點。
(一)制造業(ye)重(zhong)新成為(wei)全球經(jing)濟競(jing)爭的(de)焦點。國(guo)(guo)際金(jin)融危(wei)機發生后(hou),主(zhu)要發達國(guo)(guo)家反思“脫實(shi)向(xiang)虛”的(de)發展(zhan)模(mo)式,重(zhong)新聚焦實(shi)體(ti)經(jing)濟,紛紛實(shi)施“再工業(ye)化(hua)”戰略(lve)(lve),集中發力高端制造領域(yu),力圖(tu)重(zhong)振制造業(ye)并不斷擴大競(jing)爭優(you)勢(shi)。同時,一些新興(xing)經(jing)濟體(ti)依靠低成本(ben)優(you)勢(shi),出(chu)臺一系列吸引外(wai)資的(de)政(zheng)策(ce),積極承(cheng)接(jie)國(guo)(guo)際產(chan)業(ye)轉移,加快工業(ye)化(hua)步伐,致力于打造新的(de)“世界工廠(chang)”。應對“雙(shuang)重(zhong)擠壓(ya)”的(de)局面,我(wo)(wo)國(guo)(guo)必須把發展(zhan)實(shi)體(ti)經(jing)濟擺在(zai)突出(chu)重(zhong)要的(de)戰略(lve)(lve)位置,切實(shi)增強憂(you)患(huan)意識和緊迫感(gan),努力扭轉資本(ben)“脫實(shi)向(xiang)虛”的(de)趨(qu)勢(shi),促進我(wo)(wo)國(guo)(guo)產(chan)業(ye)加快邁向(xiang)全球產(chan)業(ye)價值鏈(lian)中高端。
(二)新(xin)(xin)工(gong)(gong)業(ye)(ye)(ye)(ye)革(ge)命對制(zhi)造(zao)業(ye)(ye)(ye)(ye)發展(zhan)帶來深刻變革(ge)。繼機械化(hua)(hua)、電氣化(hua)(hua)、自動化(hua)(hua)等(deng)產業(ye)(ye)(ye)(ye)技術(shu)革(ge)命浪(lang)潮之后,以(yi)信(xin)息網(wang)絡技術(shu)加速創新(xin)(xin)與滲透(tou)融合為突出(chu)特征的(de)新(xin)(xin)一輪工(gong)(gong)業(ye)(ye)(ye)(ye)革(ge)命正在(zai)全球范圍(wei)內孕育興起,數字經濟(ji)正成為全球經濟(ji)增(zeng)長的(de)重要驅動力。制(zhi)造(zao)業(ye)(ye)(ye)(ye)加速向(xiang)數字化(hua)(hua)、網(wang)絡化(hua)(hua)、智能(neng)化(hua)(hua)方向(xiang)延伸拓展(zhan),軟件定義、數據驅動、平臺(tai)支撐、服務增(zeng)值(zhi)、智能(neng)主導的(de)特征日趨明(ming)顯,新(xin)(xin)產品、新(xin)(xin)模式、新(xin)(xin)業(ye)(ye)(ye)(ye)態、新(xin)(xin)產業(ye)(ye)(ye)(ye)層出(chu)不窮,數據正在(zai)成為這個時(shi)代最寶貴(gui)的(de)資源,圍(wei)繞工(gong)(gong)業(ye)(ye)(ye)(ye)互聯網(wang)平臺(tai)的(de)競(jing)(jing)爭愈演愈烈。新(xin)(xin)工(gong)(gong)業(ye)(ye)(ye)(ye)革(ge)命與我(wo)國(guo)(guo)實施制(zhi)造(zao)強(qiang)國(guo)(guo)戰略形成歷(li)史性交匯,我(wo)們必須把握變革(ge)趨勢和時(shi)間(jian)窗口,做好(hao)信(xin)息化(hua)(hua)與工(gong)(gong)業(ye)(ye)(ye)(ye)化(hua)(hua)深度融合這篇大文章(zhang),努力搶占新(xin)(xin)一輪產業(ye)(ye)(ye)(ye)競(jing)(jing)爭制(zhi)高點(dian)。
(三)我國制造業加快提質升級日益緊迫。經過改革開放近40年的快速發展,我國成為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工業經濟砥礪前行、穩中有進,總體規模和綜合實力再上新臺階,高鐵、航天、核電、信息通信等領域具有全球競爭力。但與主要工業發達國家水平和制造強國建設目標相比,多數領域在技術創新、質量品牌、環境友好等方面還存在很大差距,結構性供需失衡問題日益凸顯。面向未來,我們必須徹底拋棄舊的思維觀念和方式方法,著眼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制造業加快實現質量效益提高、產業結構優化、發展方式轉變、增長動力轉換,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保障。
二、加快建設制造強國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落實這一要求,要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大力實施《中國制造2025》,發揚釘釘子精神,建設形成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
(一)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推動重點領域率先突破。新興產業是經濟體系中最有活力、最具增長潛力的部分,是我國搶占未來競爭制高點、實現引領型發展的關鍵。要密切跟蹤國際科技、產業發展的最新變化,超前謀劃、超前部署、超前行動,統籌科技研發及產業化、標準制定和應用示范,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形成一批新興產業集群和龍頭企業。大力發展增材制造、高性能醫療器械、工業機器人等高端裝備制造,加快新能源汽車等節能環保產業創新發展,構建新一代材料產業體系。在空天海洋、信息網絡、生命科學、核技術等關系未來的核心領域,強化軍民融合發展,再培育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處理好發展與規范的關系,采取包容審慎監管,促進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健康成長。
(二)優化升級傳統產業,促進全產業鏈整體躍升。傳統產業是穩定經濟增長、改善民生福祉的主體力量,也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工業結構調整的重點。要通過引入新技術、新管理、新模式,使之煥發巨大生機和活力。要堅決打好去產能攻堅戰,更多運用市場機制和經濟手段去除無效低效產能,促進先進產能發展。實施制造業重大技術改造升級工程,支持企業瞄準國際同行業標桿,全面提高產品技術、工藝裝備、能效環保和本質安全水平。開展質量提升行動,推進消費品工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打造更多“百年老店”。實施綠色制造工程,推進工業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積極發展綠色金融,實現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循環鏈接。實施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戰略,深化國防科技工業改革,促進軍民融合型產業快速發展。
(三)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促進制造與服務協同發展。現代服務業是實體經濟和制造業發展的重要支撐,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具有專業性強、創新活躍、產業融合度高和帶動作用顯著的特點,對于提高制造業附加值和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要圍繞研發設計、綠色低碳、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檢驗檢測、品牌建設、融資租賃、電子商務等重點領域,充分激發和釋放市場主體活力,切實提高生產性服務業專業化水平。鼓勵優勢企業運用現代化大生產理念,加快服務環節專業化分離和外包。依托制造業集聚區,建設一批生產性服務業公共服務平臺。積極發展服務型制造,引導和支持制造業企業從主要提供產品向提供產品和服務轉變。下決心把工業設計搞上去,培育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專業設計機構、國際知名的工業設計大師和有世界影響力的設計品牌。
(四)大力推進智能制造,促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在今后相當長時期內,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將帶來巨大市場空間,是大國產業博弈的重要陣地。要牢牢把握智能制造主攻方向,大力實施智能制造工程,集中力量攻克關鍵技術裝備,培育智能制造生態體系。全面推廣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管理體系,增強工業軟件等信息技術服務基礎能力,支持企業加快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積極培育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在線增值服務、分享制造等“互聯網+制造業”新模式。實施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戰略,加快構建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打造網絡、平臺、安全三大體系,搶占數字經濟發展主動權和話語權。
(五)培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我國許多產業特別是戰略性新興產業,還未形成合理的專業化分工體系和產業生態系統,先進制造業基地和集聚區成長不足。要把支持企業做大做強與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更好結合起來,把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與培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更好結合起來,圍繞《中國制造2025》十大重點產業領域,壯大一批核心競爭力強的骨干企業和領軍企業,培育一批專注細分領域的“單項冠軍”企業,打造一批高水平的“中國制造2025”示范區和國家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形成因地制宜、特色突出、區域聯動、錯位競爭的制造業發展新格局。順應互聯網時代變革趨勢,支持大型制造企業、信息通信企業構建開放式“雙創”平臺,促進形成大中小微企業專業化分工協作的產業生態體系,實現相互借力、共生共榮。
三、優化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發展環境
良好環(huan)境是(shi)(shi)發(fa)展實(shi)體(ti)經濟、建(jian)設制造強(qiang)國(guo)的重要前提和有效保障。要按照供給側結構(gou)性改革的要求(qiu),進一步加強(qiang)統(tong)籌協調、部(bu)門協同和各級聯(lian)動(dong),推(tui)動(dong)政策、資金、技(ji)術、人才等要素匯聚(ju)到發(fa)展實(shi)體(ti)經濟特別(bie)是(shi)(shi)先進制造業的大(da)潮中。
(一)切實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成本高是影響當前制造業競爭力的重要因素。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樹立放水養魚意識,盡一切努力把企業負擔降下來”。要全面推進依法行政,深化“放管服”改革,強化涉企收費目錄清單管理,最大限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和企業稅費負擔。深化生產要素市場化改革和國有企業改革,促進市場競爭,持續推進網絡提速降費,加快發展普惠金融,多措并舉降低企業用能、用地、用網、用工以及融資和物流成本。鼓勵和引導企業創新管理、改進工藝、節能節材,降低成本。
(二)著力構建國家制造業創新體系。創新是國家振興之源、強盛之基。要以更大力度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按照系統創新鏈思想,完善普惠性支持政策,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需求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實施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工程,聚焦戰略性、引領性、重大基礎共性需求,建成一批高水平制造業創新中心。加強應用基礎研究,拓展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加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力度,培育一批創新型領軍企業。實施工業強基工程,構建體系化、長效化推進機制,突破重點領域發展的基礎瓶頸。
(三)強化財稅金融支持制造業發展。實施有利于制造業轉型升級的財政稅收政策,建立完善支持企業技術改造的長效機制和政策體系。落實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相關政策,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深化產融合作,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建立信貸風險補償機制。創新財稅金融支持方式,采取產業投資基金等形式,促進戰略性、基礎性、先導性產業加快發展。運用大數據、互聯網等新型技術改善融資服務,積極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豐富直接融資工具。實施更加精準的產業政策,促進產業政策與財稅支持、金融服務良性互動。
(四)加快建設多層次制造業人才隊伍。人才是制造強國建設的第一資源。要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落實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方案和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深化校企合作,培養一大批具有創新精神和國際視野的企業家人才、各行業各領域技術創新的專家型人才和高級經營管理人才,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突出“高精尖缺”導向,加大制造業引智力度。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
(五(wu))開拓新一(yi)輪制造(zao)(zao)業(ye)(ye)對外開放新格(ge)局(ju)。深(shen)化“中(zhong)國(guo)(guo)(guo)(guo)制造(zao)(zao)2025”國(guo)(guo)(guo)(guo)際(ji)(ji)對接合(he)(he)作(zuo),堅(jian)持(chi)(chi)引進(jin)來和(he)走出去(qu)并重(zhong),推(tui)進(jin)重(zhong)點(dian)(dian)產業(ye)(ye)領域(yu)國(guo)(guo)(guo)(guo)際(ji)(ji)化布局(ju)。有序放寬(kuan)制造(zao)(zao)業(ye)(ye)準入限制,健全產業(ye)(ye)安(an)全審查機制和(he)政策(ce)法規體系(xi),營(ying)造(zao)(zao)穩定(ding)公(gong)平(ping)透明可預(yu)期的(de)營(ying)商環(huan)境。積極引導(dao)外資投向高端制造(zao)(zao)領域(yu),鼓勵在我國(guo)(guo)(guo)(guo)設(she)立全球研發(fa)機構。完善制造(zao)(zao)業(ye)(ye)“走出去(qu)”頂層(ceng)設(she)計,以“一(yi)帶一(yi)路”建(jian)設(she)為重(zhong)點(dian)(dian),推(tui)進(jin)基礎設(she)施互聯互通(tong),深(shen)化技術和(he)產能國(guo)(guo)(guo)(guo)際(ji)(ji)合(he)(he)作(zuo),建(jian)設(she)一(yi)批境外合(he)(he)作(zuo)園(yuan)區。加強(qiang)政策(ce)指導(dao)和(he)公(gong)共服務,支(zhi)持(chi)(chi)發(fa)展一(yi)批跨國(guo)(guo)(guo)(guo)公(gong)司,通(tong)過(guo)產業(ye)(ye)鏈整合(he)(he)、資本運作(zuo)等方(fang)式(shi),更好融入全球創新和(he)產業(ye)(ye)分工體系(xi),提升中(zhong)國(guo)(guo)(guo)(guo)經濟(ji)的(de)全球價(jia)值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