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區曾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四塞之固,舟車不通,土貨不出,外戶不入。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這里的人生活閉塞,視野狹窄。但在長者的心中,對于沂蒙山卻有著不一樣的情節。他們眼中的沂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特別是位于沂蒙山區腹地的臨沂市則是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舉世聞名的“兩戰圣地”,也是沂蒙山區的政治文化中心。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這里都是著名的革命根據地之一,被現在的人們親切的稱為兩戰圣地、紅色沂蒙。 如今,這里理所當然的成為了著名的紅色旅游勝地。在告別了硝煙彌漫的戰爭年代后,人們休養生息,但是環境條件的惡劣始終阻礙了該地區經濟的發展。改革開放下的沂蒙不得不面對一個嶄新的問題,人們以前不曾想過的問題——電力的供應。
山水沂蒙自然風光
上(shang)世紀五六十年代,在(zai)沂(yi)蒙(meng)老(lao)區,有一(yi)個和“大寨(zhai)(zhai)”齊名的村子,它就是(shi)現在(zai)位(wei)于(yu)臨港經濟開發區坪(ping)上(shang)鎮(zhen)的“厲(li)(li)家(jia)寨(zhai)(zhai)”。厲(li)(li)家(jia)寨(zhai)(zhai)是(shi)莒南縣(厲(li)(li)家(jia)寨(zhai)(zhai)曾隸屬于(yu)莒南縣)最早通(tong)電(dian)的村。那是(shi)1971年,當時的臨沂(yi)電(dian)力(li)局專門從(cong)縣城給厲(li)(li)家(jia)寨(zhai)(zhai)拉了(le)一(yi)條線路(lu)。由于(yu)早早用上(shang)了(le)電(dian),厲(li)(li)家(jia)寨(zhai)(zhai)的發展一(yi)直領(ling)先(xian)于(yu)周邊(bian)村落。
孫祖鎮是沂蒙山區一個閉塞的鄉鎮。1988年,臨沂供電部門對口扶貧孫祖鎮。時任臨沂電業局局長的劉振亞在看到該鎮石英石儲量豐富的優勢后心里當即就有了要在孫祖鎮建磨料磨具廠的念頭。由于具有豐富的資源優勢,廠子建成之后便成為了該鎮的第一大企業,不僅每年為鎮上繳出上百萬元的利稅,而且帶動了一大批石英砂加工企業。往日的磨料磨具廠現在已經成為一家年實現利稅上千萬元的山源硅砂有限公司。電力部門的扶貧共富工程,架起了孫祖鎮農民致富的金橋。
中國磨具(ju)第(di)一(yi)鎮——大店鎮(圖右(you)為原八(ba)路(lu)軍一(yi)一(yi)五師司令部暨山東省政府舊址(zhi))
對于充足的電力供應對沂蒙山區經濟發展起到的作用,山東臨沂英杰砂輪制造廠老板管京海也深有感觸。據他介紹說,他的廠子是在第一輪農網改造完成后不久創立的。但與孫祖鎮的磨料磨具廠不同的是,管京海的砂輪制造廠坐落在臨沂莒南縣大店鎮,這里曾是沂蒙山革命根據地的“首府”。1945年8月13日,山東省人民政府就在大店鎮誕生,這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第一個省級政府。做為“中國磨具第一鎮”,砂輪制造業已成為這里的支柱產業。在新一輪農網改造之前,因為電壓不足等問題,電機頂多只能開三分之一,每天可以產砂輪500多片。有訂單卻接不了,這事兒把管京海急了好一陣子。經過新農網改造之后,電力的問題得到了根本上的解決。現在廠里每天能生產砂輪2000多個,產值也上升到每年四五百萬元。管京海告訴我們,電力足了,我打算再上幾臺設備,擴大生產。
諸如此類因電發家的例子在(zai)沂蒙山區數不勝數。從(cong)(cong)昨日的(de)(de)革命老區到(dao)如今的(de)(de)山(shan)水沂(yi)蒙(meng)(meng);從(cong)(cong)電力(li)扶(fu)貧(pin)共富(fu)工(gong)程到(dao)“村(cun)(cun)(cun)村(cun)(cun)(cun)通(tong)電”工(gong)程;從(cong)(cong)“戶戶通(tong)電”工(gong)程到(dao)農(nong)(nong)村(cun)(cun)(cun)電網改造工(gong)程,沂(yi)蒙(meng)(meng)山(shan)區農(nong)(nong)民不(bu)僅用(yong)(yong)上(shang)了(le)(le)電,而且用(yong)(yong)好了(le)(le)電,憑借(jie)電力(li)的(de)(de)支(zhi)撐一步(bu)步(bu)走上(shang)小康路(lu),一步(bu)步(bu)向(xiang)“生(sheng)產發展(zhan)、生(sheng)活寬(kuan)裕、鄉(xiang)風(feng)文(wen)明(ming)、村(cun)(cun)(cun)容整潔、管理民主”的(de)(de)社會主義新農(nong)(nong)村(cun)(cun)(cun)方向(xiang)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