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面對著外資零售巨鱷的過河拆橋,代工廠的利潤已經被“榨干”,當下該如何選擇?是咽下苦水再尋良主,還是主動轉型尋求突圍亦或遵循產業規律西...
孔雀東南飛,五(wu)里一徘(pai)徊。
面對著外資零售巨鱷的過河拆橋,代工廠的利潤已經被“榨干”,當下該如何選擇?是咽下苦水再尋良主,還是主動轉型尋求突圍亦或遵循產業規律西進南遷?
2010年,臺灣(wan)富士(shi)康連(lian)十二跳事件,讓郭臺銘自創(chuang)(chuang)最成功的代(dai)工模式遭受(shou)(shou)重(zhong)創(chuang)(chuang)。一方面,電子業依(yi)賴大陸低價勞力優勢的代(dai)工形態產業遭遇嚴(yan)厲挑戰,另(ling)一方面,大陸作(zuo)為世界生產基(ji)地的階段性(xing)任務,也備(bei)受(shou)(shou)詬病。
2012年,美國阿(a)迪達(da)斯要把在華唯(wei)一全資工廠撤離(li),并(bing)將(jiang)在今年10月到(dao)明年4月陸續和(he)它們解除代工協議,終止合作。300家(jia)代工(gong)(gong)廠(chang)決定(ding)聯合向阿迪達斯討要(yao)說法(fa),要(yao)求兌現承諾并且賠(pei)償工(gong)(gong)廠(chang)機器設備。
越來越多的事例無不(bu)彰(zhang)顯著,中國(guo)代工(gong)企業正行走在命運的十(shi)字路(lu)口。代工(gong)企業命運討論的導火(huo)索開(kai)始點燃,末路(lu)論甚(shen)囂(xiao)塵上(shang)。
全(quan)球性的代工(gong)產(chan)業鏈從歐(ou)美傳遞到亞(ya)洲(zhou)的日本、韓國(guo)、香(xiang)港、臺灣,最后再經過中國(guo)大陸,如今(jin)又逐步轉向(xiang)了印度、越南、柬埔寨這(zhe)些東南亞(ya)國(guo)家。這(zhe)就是全(quan)球代工(gong)鏈條(tiao)利益(yi)分配的宿命。
“在(zai)轉型過程中,企業倒閉率高達到8%,是過去的兩倍(bei)。中國目(mu)前正在擺脫過去低端(duan)的位置,向中高端(duan)發(fa)展,因(yin)此競爭會非(fei)常(chang)激(ji)烈。北京工(gong)商大(da)學(xue)產業經濟研(yan)究(jiu)所所長陳及(ji)在接受采訪時認為,“消(xiao)費品(pin)代(dai)工(gong)廠(chang)大(da)面(mian)積(ji)倒閉(bi)是經濟發(fa)展的必然趨勢。隨著訂(ding)單下(xia)降(jiang)和人工(gong)成本上升,不但外企工(gong)廠(chang)外遷,中國很多企業也在外遷。”
然(ran)而(er),跟隨的“國際候(hou)鳥”不(bu)同,中(zhong)國代工廠(chang)命(ming)運和出路也不(bu)盡不(bu)同。
宜家代(dai)工廠的“生存(cun)加減(jian)法(fa)”:自創品(pin)牌“對(dui)決(jue)”舊(jiu)主
事實(shi)上,國外品牌“過河拆橋”,單(dan)方面(mian)終止代工合(he)同的現(xian)象在行業內并不鮮(xian)見。
在全球代工(gong)鏈條上(shang),代工(gong)企業(ye)(ye)(ye)與授(shou)權企業(ye)(ye)(ye)之間永遠處(chu)于不對(dui)等的地位(wei),這(zhe)幾乎是(shi)國際產業(ye)(ye)(ye)鏈分工(gong)的潛規則(ze)。即便(bian)是(shi)三星、富士康這(zhe)樣的ODM巨無(wu)霸,也(ye)不(bu)敢(gan)真正(zheng)與(yu)蘋果、戴爾等品牌廠商(shang)叫板。
但形(xing)勢所迫,代工(gong)(gong)商難以再“忍氣(qi)吞(tun)聲(sheng)”,除(chu)了阿迪代工(gong)(gong)廠集體(ti)索償(chang)外,近期被指遭宜家“壓榨”的代工(gong)(gong)廠,也不再沉默。
宜家(jia)(jia)家(jia)(jia)私代工廠——嘉宜美(mei)的生存(cun)法則是:“快速(su)復制宜家(jia)(jia)模式,迅速(su)占領(ling)市場,3年內開(kai)店200家。”
2006年,宜(yi)家(jia)集團與耐力木業協商(shang),協助耐力木業建一(yi)個(ge)年產5000萬(wan)美(mei)元(yuan)的(de)車(che)間,并許(xu)諾(nuo)訂(ding)單產品能(neng)夠滿足新車(che)間的(de)供貨。2007年,新車間投產,但這時(shi)他才發現,按照宜家(jia)的質量要求(qiu)和價格(ge),收購價格(ge)已經低于生產成本(ben)。耐力木業集團董事局主席曹躍(yue)偉講述(shu)了與(yu)宜家(jia)合作(zuo)過程中的慘痛經歷(li)。
“無奈之下我們(men)只好(hao)轉產(chan)。宜(yi)家集團(tuan)這種做法(fa)在(zai)國內很(hen)多(duo)(duo)代(dai)工(gong)廠使用,導致了很(hen)多(duo)(duo)代(dai)工(gong)廠倒閉。”曹躍偉表示(shi)。
據21世紀網統計,自2010年以(yi)來,包括伊春華麗木(mu)業(ye)(ye)、華龍(long)木(mu)業(ye)(ye)、哈爾濱林(lin)興木(mu)業(ye)(ye)、內蒙(meng)庫(ku)都爾木(mu)業(ye)(ye)、大連(lian)廣通(tong)木(mu)業(ye)(ye)等多家宜家代工廠都被關閉。
在代工末(mo)路下,曹躍偉選擇(ze)自創品(pin)牌與(yu)宜家(jia)(jia)來一場“對決(jue)”。這位(wei)前宜家(jia)(jia)供貨商聯合會會長在與(yu)宜家(jia)(jia)“決(jue)裂”后,聯手包(bao)括中國(guo)家(jia)(jia)具銷售商聯合會會長李俊明(ming)在內(nei)的國(guo)內(nei)十余家(jia)(jia)宜家(jia)(jia)代工廠創辦了(le)嘉宜美家(jia)(jia)居(ju)公(gong)司(si)。
嘉(jia)宜美第(di)一家品牌店以及網(wang)上交易平臺“8JIAJU”將在(zai)本月(yue)中旬正式開(kai)業。“這將是一場真正的(de)較量。”曹躍偉表示。
據了(le)解,即將開業的嘉宜(yi)美大(da)型家居商(shang)超(chao)將復制宜(yi)家模式,快速布局,占(zhan)領(ling)市場,嘉宜(yi)美的目(mu)標是3年(nian)內在(zai)國內開200家店。
“宜(yi)家開店(dian)的速度(du)相對遲緩,目前(qian)只開了(le)11家(jia)店,未來我們(men)還有很大的市場(chang)空間。”李俊明表示。
外資“候鳥”撤退(tui)邏輯
在中(zhong)國(guo)逗留數年(nian)之后(hou),像候(hou)鳥一樣四處遷徙(xi)的阿迪達斯(si)工廠,終于(yu)要和中(zhong)國(guo)說再(zai)見了。
7月18日,體育用(yong)品制造商阿迪達(da)斯表示,公司將于10月底(di)關(guan)閉在華僅有的一家直屬工(gong)廠。
數日之后,國內多家(jia)阿迪達斯(si)代工廠又陸續接到通知(zhi),被(bei)告知(zhi)阿迪達斯(si)將在今年10月到明年4月陸續和它們(men)解除代工協(xie)議,終(zhong)止合作。
在如(ru)此(ci)短(duan)的時間內相(xiang)繼(ji)關(guan)閉直屬工廠、拋棄代(dai)工商(shang),阿迪達斯此(ci)番撤離可(ke)謂決絕。
但與同行(xing)相比,阿迪(di)已然(ran)遲(chi)疑,其競爭對手(shou)耐克,早在2009年就關(guan)閉了位于江(jiang)蘇(su)太倉的(de)在華唯(wei)一(yi)鞋廠(chang),Clarks、K-Swiss、Bakers等國際鞋業巨頭也早(zao)已紛(fen)紛(fen)增設在(zai)越南、印尼(ni)的生產線(xian)。
對于這些外資企業來說,選擇(ze)撤離(li)中(zhong)國,與它們當年選擇(ze)來到中(zhong)國一樣,看中(zhong)的(de)正是(shi)中(zhong)國勤勞的(de)工人和廉價的(de)勞動力(li)。
在(zai)紡(fang)(fang)織(zhi)服(fu)裝業領域,日漸(jian)高漲的(de)(de)(de)勞動力成(cheng)本(ben)正在(zai)逐(zhu)步削弱中國制造的(de)(de)(de)優(you)勢,而孟加(jia)拉國等(deng)東南亞國家,則以(yi)更加(jia)低廉的(de)(de)(de)勞動力成(cheng)本(ben),逐(zhu)漸(jian)吸引了紡(fang)(fang)織(zhi)服(fu)裝業的(de)(de)(de)產業轉(zhuan)移(yi)。早在(zai)三(san)年前(qian),耐克公司就(jiu)關(guan)閉了其位于(yu)中國的(de)(de)(de)唯一(yi)鞋類生產工廠(chang)——太倉工廠(chang)。
盡管阿迪(di)達(da)斯一再否(fou)認撤(che)離中國工廠(chang)與漲(zhang)薪無關(guan),但業內(nei)人士分析,阿迪(di)達(da)斯撤(che)離中國,很(hen)大一部(bu)分原因來源(yuan)于(yu)中國勞動力成(cheng)本(ben)上升的壓(ya)力。
以銅(tong)陵東隆代工廠為例,2007年(nian)、2008年時公(gong)司(si)員(yuan)工(gong)最多達到2000多人(ren),人(ren)均月工資為1100元,隨著這幾年(nian)勞動力成本逐(zhu)年(nian)上升,目前人均工(gong)資達到(dao)了每月2000元。
在蘇州(zhou)直屬(shu)工廠,工人的人均工資更是(shi)達到了每(mei)月3000塊(kuai),增加的成(cheng)本讓阿迪達斯利潤(run)明顯減少。
而(er)對于(yu)外(wai)資巨頭遷徙(xi)的下一站(zhan)東南亞,據(ju)21世紀網了解(jie),目(mu)前越(yue)南、馬(ma)來西(xi)亞、柬埔寨等(deng)國用工成本只有中國的1/3左(zuo)右。阿(a)迪達斯位于柬埔寨工廠的工人周薪剛被爆(bao)僅(jin)15美元。
實(shi)際(ji)上,阿迪的撤離早有征兆。
早在2008年的時候,阿迪達斯全(quan)球CEO赫伯(bo)特?海納在接(jie)受媒體采訪時就曾(ceng)表示(shi),由于(yu)中(zhong)國(guo)政(zheng)府制定(ding)的工資標準逐漸變得過高,阿(a)迪達(da)斯公(gong)司希(xi)望部分地(di)撤出中(zhong)國(guo),轉移至勞動力更便宜的地(di)區。
也就是從那(nei)時開始,阿迪(di)已開始陸(lu)續減(jian)少中國代工(gong)廠的訂單。
“2006年、2007年阿迪(di)在東隆每年的(de)訂(ding)單約在200萬(wan)件,2008年是個轉折(zhe)點,此后訂單一直在萎(wei)縮,2008年東隆(long)做了150萬(wan)件,2011年已經(jing)減少(shao)至70萬件了。”上海(hai)東隆(long)羽絨制(zhi)品(pin)有限公司采購部(bu)負責人(ren)蔣留紅表示(shi)。
衡陽(yang)榮陽(yang)鞋(xie)業,代工的品(pin)牌中阿迪(di)達(da)斯占90%左右。據其負(fu)責人介紹,自去(qu)年(nian)開始(shi),來(lai)自阿迪(di)達斯(si)的訂單(dan)也(ye)是明顯減少。“2010年,情況好(hao)的時候(hou),一個月可以加(jia)工25萬~30萬(wan)雙(shuang)阿迪達(da)斯的鞋子,而去年8~10月,每個月只加(jia)工了(le)15萬~20萬雙。”
留下(xia)最后的(de)中(zhong)國工人:阿迪達斯被指過河拆橋
種種跡象表明,阿(a)迪(di)早就在作準備,逐步轉(zhuan)移(yi)產(chan)能。但這些(xie)改變并未引(yin)起代工廠(chang)商的重視,甚至有企(qi)業100%的產能(neng)依附(fu)于(yu)阿迪。
臺資企業(ye)裕元工業(ye)集團是(shi)阿迪達(da)斯另一個(ge)較大(da)的代工集團之一,裕元在中(zhong)國大(da)陸設(she)有眾多工廠(chang)。據報道,截至(zhi)今(jin)年3月(yue)底(di),裕元鞋(xie)類生產線為525條,其中分布于越南和印尼的生產線加起來達到286條,占比超過50%,中國大陸則有230條生產線。
對于此次終(zhong)止合作事件,阿迪的解釋是“優(you)化全球采購架構(gou)”。但在代工廠看來(lai),阿迪此舉無異于過河拆橋。
從(cong)1996年進入(ru)中國,阿(a)迪對代(dai)工廠(chang)的要求就非(fei)常嚴苛,為了達到(dao)其(qi)要求,這些代(dai)工廠(chang)投入(ru)頗大。
據了(le)解,2009年,阿(a)迪達斯提出一項名為Gassa Milestone計劃(hua),該計劃(hua)對代工廠的(de)(de)產能、設備、軟(ruan)件(jian)等(deng)作出評(ping)分(fen),評(ping)分(fen)不達標的(de)(de)企業將被淘(tao)汰。由于這項計劃(hua),代工廠紛紛在(zai)培訓(xun)、設備、軟(ruan)件(jian)上投入(ru)不少資(zi)金。
“一(yi)旦終止合作,僅我(wo)們工(gong)廠的設備(bei)損失就在300萬元左右(you),我們現在(zai)只(zhi)希(xi)望阿迪達(da)斯方(fang)面(mian)能給出(chu)一定的設備補(bu)償(chang)”。蔣留紅(hong)表示。
敏恒(heng)實業(ye)有限公司是(shi)阿迪達斯(si)中國區最大的(de)帽子加工商,其(qi)旗(qi)下的(de)一家服裝廠產能100%依(yi)附于阿迪達斯。
為了(le)配合阿迪達(da)斯等國際生產商,敏恒實(shi)業2003年新建了(le)6000多平方米的新廠房(fang),并配套著(zhu)繡花車(che)間(jian)、印(yin)花車(che)間(jian)、配件(jian)生產車(che)間(jian)等等。
由于產能完全依(yi)附(fu)于阿迪,該企業(ye)平時基本沒(mei)有接觸其他(ta)客戶,如果短期內找不到新訂單,只(zhi)有關廠一條路。
在上(shang)海(hai)漫浪紡織(zhi)品有限公司的(de)負責人孫英莉看(kan)來,阿迪還有違反(fan)合(he)同之嫌。
“當時簽(qian)訂的代工合(he)同(tong)期(qi)(qi)限(xian)是(shi)無限(xian)期(qi)(qi)的,但是(shi)上面卻(que)標注(zhu)阿迪達斯可以提(ti)前終止(zhi)合(he)同(tong),不需要賠償。由于(yu)代工企業處于(yu)弱勢地位(wei),當時我們并不敢(gan)反對這個條款,但是(shi)這個合(he)同(tong)明顯是(shi)‘霸(ba)王條款’。”
孫(sun)英莉稱,他們(men)已經找好了律師,目前還在同阿迪(di)達斯溝通(tong),沒有正式上訴,處于材料準備階段。
在耐克、阿迪們生產基地外遷背后,反映了代工企業轉型之路的(de)迫切。復制(zhi)宜家(jia)模式(shi)的(de)“山寨”商超或是一個(ge)方向。較之有(you)價(jia)格優(you)勢和組(zu)合豐富產品線的(de)能(neng)力的(de)零售巨(ju)頭,自創品牌企業能(neng)否轉型成功還存有(you)疑問。
中國代工(gong)廠從倒(dao)閉(bi)的“蝴蝶效應(ying)”到向(xiang)實體經濟轉型,仍有一段必須要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