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上世紀80年代出生的人(俗稱“80后”)開始走上社會舞臺,他們與上世紀60年代、70年代生人迥乎不同的群體特征,引發了社會各界的爭議和關注。
不少社會學者和教育工作者認為,“80后”正處于中國社會價值觀和行為方式轉型期,在他們身上,的確存在過于自我、奢侈等缺點,但他們的昂然自信、富有創新的精神,也是有別于60年代、70年代生人的鮮明特點。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人際關系困擾眾多在職“80后”。自信是眾多“80后”初入職場的鮮明特點,他們相信自己的能力,視“跳槽”為“自我得到肯定”。正因此,向來自視不凡的“中心感”,導致他們缺乏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人際關系應對力和心理承受力相對薄弱,也令他們對工作難以專一。
山西大學社會學教授邢媛指出,“80后”多為(wei)獨生(sheng)子女,習慣(guan)了長輩圍著(zhu)自己轉,任何時(shi)候都希望以自己為(wei)中心。有關調查問卷顯示,他們(men)中與人相處(chu)中遇到困難的占50%。
去年畢業于上海一所名牌大學國際經濟法專業的小于,處理人際關系至今仍是她最大的困擾,尤其是和上級。“從小到大,從家里到學校,我都是中心,別人都寵我、讓我。參加工作就完全不一樣了。除了干好工作, 還要總顧慮別人的感受,以免得罪人。”一年多時間里,她已換了2家公司。
上世紀8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普遍是獨生子女,衣食無憂,進入社會后,他們臉龐看似成熟,內心和行為能力卻仍未“斷乳”,依然離不開父母的呵護。記者發現,由于在大學養成了花錢無度的消費習慣,許多“80后”工作后雖拿薪水,卻時常入不敷出。
許多(duo)“80后(hou)”的(de)婚姻生活益(yi)發(fa)顯(xian)現其(qi)依賴性,不但新(xin)婚家(jia)當需父(fu)(fu)母出(chu)資,這些獨生子女(nv)還多(duo)數“家(jia)務低能(neng)”。哈爾濱團市委去(qu)年對幾十對已成婚的(de)“獨生代”跟(gen)蹤調查(cha)結果(guo)表明,這些家(jia)庭(ting)中有30%聘(pin)用計(ji)時工(gong)來做(zuo)家(jia)務,20%由父(fu)(fu)母定期(qi)為其(qi)整理房間(jian),80%的(de)家(jia)庭(ting)長期(qi)在(zai)雙方父(fu)(fu)母家(jia)里“蹭飯”,30%的(de)夫婦自己的(de)臟衣服要(yao)拿到父(fu)(fu)母家(jia)里洗,一半家(jia)庭(ting)已經鬧(nao)過矛盾,其(qi)矛盾的(de)主(zhu)要(yao)原因是:雙方相互(hu)埋怨對方不會做(zuo)家(jia)務,不知道照顧人。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博士辛志勇評價說,作為市場經濟環境中長大的一代人,“80后”更敢于挑戰權威和傳統理念。這一代人對網絡、傳媒等信息傳播方式有敏銳的體驗力和高度的吸納性。一些舊的體制、價值觀念正在他們身上瓦解,新的價值觀念在他們身上重新塑造、建構、形成。同時,他們的生存方式和價值觀念也對社會造成了強烈沖擊。